第二十一章疯狂的地主! (第2/2页)
粮食价格能控制得住才奇怪了。 “根据情报,贾老头最近正在联合周边一些大小地主,大规模收购粮食,控制市场上粮食价格。” 干事继续汇报情报 “哼。” 经济战负责人先是冷哼一声,随后看向干事,问道: “目前运输量是多少?” “桥梁加固后,现在运输车队规模再次扩大,达到每次五十辆规模。” 干事回答: “加上骡马运输队,每天运输力量是一千八百吨,但近期还要开通向五台山,还有陕甘边区的运输通道,太所以我们每天只有一千三百吨。” “一千三百吨。” 经济战负责人摸了摸下巴。 这个数量,已经超过冀南地区每日粮食需求了。 以冀南地区的人口三百五十万计算,加上根据地以工代赈,大量招募工人修建公路,桥梁,还有水利设施,组织开荒等。 在严格控制粮食向鬼子控制区流通的情况下,每天七百吨粮食,就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之所以粮食价格依旧高涨,是因为仍然有不少商人甚至个人偷偷将粮食运输到鬼子控制区,以及贾老头为首的这些地主才拼命囤积粮食。 但随着封锁加剧,价格回落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冀南地区,粮食还有多少被那些地主控制?” 他继续问道。 粮食战争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以商业手段,把那些地主手里的土地收回来。 “十五万亩。” 干事回答。 “目前还有十五万亩被那些地主控制。” “十五万亩。” 负责人眉头微皱。 显然对这个数字不满意。 冀南根据地内,可种植土地面积有一百五十万亩。
虽然目前这些地主控制的,只有十分之一,但都是上好的水浇地,甚至是水田,位置好,产量高。 粮食产量估计占了三成左右。 计划中,是把冀南根据地的全部土地,以商业手段收回,然后给老百姓,统一组织推广李云龙搞来的先进种植技术,全力发展农业。 以目前根据地的情况,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促进冀南根据地经济发展,盘活经济内部流通,壮大冀南根据地的力量。 单单靠外来物资,无法长久的。 “继续加大对市场的粮食投入。” “适当缩减购买限制。” 思考片刻,经济战负责人命令道。 “七六九团那边准备好了么?” 负责人突然问道。 十五万亩土地。 而且全部都是上好的水浇地。 即便排除地主里面一小撮一些,不会上当的聪明人,以及更少的真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地主,也最少有十万亩土地。 以水浇地一亩六十到八十银元计算,取平均数,那就是七百万银元,七千万新冀南币。 想要盘活这么庞大的资金。 必须得给地主们一些信心。 比如,一次运输队遭遇鬼子伏击,粮食损失惨重? 别说那些地主,即便是鬼子,估计也想不到,如今冀南根据地,依靠每隔两天的一个卡车队,就能每天运输超过一千六百吨粮食。 “准备好了。” 一位作战参谋回答了这个问题。 ··· 当日夜。 苏老太爷杵着拐杖,眉头深皱的走进苏家大院。 苏家大儿子和三儿子则是跟在后面。 在泽县。 苏家。 相比于贾老头的贾家,只是一个小地主,手里捏着一千多亩土地,而且一半还是旱地,收成是远远不如水浇地。 但一千多亩土地,实际上也是不算小了,每年光租子,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爹。” 苏老太爷走进厢房,大儿子苏安当即说道: “这事,恐怕不太好掺和啊。” 贾老头的意思是,大家联合起来,全力收购粮食,控制市场粮食价格。 但苏安心里明白, 八路军其实早就知道,他们这群人在收购粮食。 之所以没有直接动手,不过是为了树立一个遵守自己规则的形象,稳定冀南地区的经济繁荣。 以及,他们向日本人那边运输粮食,做的很隐蔽。 一旦他们做的太过火,触碰到底线,人家是可以直接掏枪的。 这年头, 不管是八路军,还是日本人,都不是好相处的。 “先看看局势再说。” 苏老太爷眯了眯眼睛,吧嗒了一口手里的烟袋。 作为一个,手里捏着一千多亩地,仓库里屯着百来吨粮食的地主,他一百个愿意粮食价格跌下来。 但土八路手里有枪。 而要收购粮食,就必须把一千多亩地抵押出去。 抵押土地,苏老太爷本能的不愿意。 再说了,八路军还在源源不断的,通过那条公路,从太岳太行那边,进口国外粮食。 除非日本人能够切断这份粮食,否则靠着他们这群人收购粮食,以及零星的向鬼子控制区运输粮食,否则很难控制住冀南地区的粮食价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