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六章 辽境 (第1/2页)
这五人,骑在马上的,正是崇简、刘承珪、潘惟吉三人组,外加马车二人组韩纪、朴槿月。 崇简三人既不会高丽话,也不懂契丹语,只好尽量不说话,以免暴露行藏。 其实当时汉地话在契丹基本可以交流。 随着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汉地和契丹的文化、语言以及政治制度都在融合,语言障碍基本不存在。 只是这三人怕一开口,就让人发现自己一口流利的中原官话,还不会高丽语,那就太可疑了。 此刻,几人间的喁喁细语又开始了。 因为正走在荒野间,四顾无人,说话比一路行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少了顾忌。 高丽之行,自然是他们交流的重点。 “没想到,高丽各方都那么容易接受二哥的提议。” 说话的是潘惟吉。 私下里,他还是把刘承珪、赵崇简分别叫做大哥、二哥。 兄弟相称,原本就是潘惟吉提议,得到了另外二人的首肯。 事后,崇简不由得怀疑,这小潘是否对大宋官场有着天然的抵触。 宣称四海之内皆兄弟、标榜桃园三结义的书,不是还没有问世吗? 自己改写的那些书,也刻意淡化了江湖义气,旨在弘扬英雄正气。 “没办法,内外交迫,他们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 与崇简年龄相仿的大哥刘承珪简要总结道。 “是啊,对外,辽、宋两个庞然大物虎视眈眈,对内,一时之间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不就坡下驴还能怎么办?” 崇简分析道。 “就是,他们应该感谢有大宋出来居中调停。” 刘承珪肯定。 “那他们为何还敢在大宋官船降临之际,贸然发动政变。” 潘惟吉不解。 “他们是想雷霆一击,只要成功,到时咱们只得捏着鼻子认了,再说,一开始,他们也不了解我朝的态度。” 刘承珪解释。 “也是,他们不敢惹大宋,皇帝一上官船,那些叛军就不敢动了。” 潘惟吉同意。 “他们就是想动,也没有取胜的把握,况且还有各方力量的牵制。” 崇简接话道。 笑话,敢轻视我大宋水军战斗力?那可是未来海军陆战队的雏形! “有一事,我也没有想通。高丽各方为何都轻易倒向了大宋,不是辽国才与他们接壤,对他们的生存发展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刘承珪缓缓提出了自己疑问。 “这个你看这两人的态度就明白了。” 崇简指指马车上的男女,也不多做解释。 “高丽一国,自前朝起,就深受隋唐影响,追慕中原教化之心从没有停歇,只要大宋伸出橄榄枝,自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潘惟吉良好的家学,在这个时候又显示出来,分析得头头是道。 但崇简却摇摇头,觉得他认识有偏颇。 确实,高丽人向慕中原教化,以至于朴槿月、韩纪都不愿再回到故国,愿意跟着崇简等回归大宋。 韩纪甚至宣称,先朝遗族,早已无颜侧身世家豪族之间,愿意永远追随大宋。 但这还不够。 “没有大宋的积极有为,主动承担庇护那个半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