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药的偏性与归经 (第3/3页)
阳约来,他估计就不会有所顾忌。
肯定是跟潘学民一起来的缘故。 二十四五岁的人,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怎么可能抵抗得住女人? 而且还是媚骨天成的女人? 看来今天这番讨教之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啊! 中西秀实跪坐下来后,道:“景先生,不知道你能不能接着刚才的话,继续讲讲?我实在想听,如果你不讲的话,我今天晚上可能睡不着觉。” 景阳平复了一下心情,笑道:“好吧,说说什么叫药的归经。 药的归经。 在中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都有关于它的理论描述。 我说的未必有网上说的那么好,就给你直白的做一个比喻。 通常将药的归经,表述为归入人体的十二正经,如归心经、肝经、脾经等等。 就好像一个国家,建立了十二条高速公路,每一条高速公路,专职运输同一类的货物。 药进入人体,就是先安排进了脾胃这个大的物流交换中心,药物要去哪里,脾脏就会把药物安排到专门的那条高速公路上。 这样,药物才会节省时间,节省物力,被人体调配。 从而发挥出最高的效率。 好的中医,不仅要辨别药的药性,更要知道药的归经。 中药那么多,具有相同属性与功能的药,重叠的也有许多。 比如热证,有肝热和肺热。 黄芩,桑白皮、龙胆草、夏枯草,这都是治热证的药。 但黄芩与桑白皮入肺经。 你肺部出现的问题,如果选了龙胆草与夏枯草,它跑到肝上去了,你这药吃了也不顶用。 本来你想把货发到bj的,但你只在包裹上写了一个发往一线城市,那它可能给你发到sh,也可能给你发到广东。 而不是让脾脏增加负担去分辨。 辨别了药的味、性,还要让它运往该去的地方。 这就是归经。” 景阳一说完,中西秀实已经听得忘记了鼓掌。 正常去看书去理解,他很想把这些东西,和现实的情况去联系起来。 因为不懂,不知道怎么联想。 但听了景阳的话,他觉得原来中医可以这么好懂。 这在中医的学习上,还真是差了不少。 光是今天这番话,就足够他好好吸收学习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难道我常听人说,自己学中医,也到中药堂去买药自己吃,但多数人吃了没效果,是不是就是这个药的归经,没有想进去?” 潘学民也出声询问。 景阳微微点头道:“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刚一接触这个,的确有敢给自己乱开药吃的情况,但一般没事,毕竟中药,也是食物的一种,量不大,一般都不会出事。 就怕那些迷信中医中药,又迷信自己领悟能力的人。 吃了一剂不见效,以为药量小不起作用。 他们很可能就是吃的药不对。” 潘学民惊叹道:“真是不听不知道,原来中医这么科学啊!” 景阳叹了口气,说道:“可惜,现在讲中医中药,仍会把经络与归经,放在参考位置上,提倡科学用药,就是找药中含有有效成分。 人是活的,药也是灵活的。 不深入把中医不明的东西给他研究透,只一味的研究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只能说,这是西方医学的思路。 从一开始,他们就和中医,走的不是一条路。” 中西秀实听着景阳的话,非常激动,他道:“景先生,你今天的这些话,对我太有启发了,我想,我可能错过了两张非常有价值的药方。” 景阳看向中西秀实。 对方接着道:“当时就是有位民间中医,他给我提供的偏方中,把药拿来化验之后,就没有任何药物成分。 全是树枝树皮,随处可见的。 当时他要价五百万。 医药公司直接拒绝了后面的合作,看来那偏方中,有他隐去的一些东西。 现在看来,我好像错过了一张宝贵的药方。” 景阳一笑道:“我也有张偏方,也出价五百万,不知道中西先生,你有没有兴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