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仿制品 (第2/2页)
这门手艺,不仅仅发家致富,还过上了好日子。 林阳知道,现在是七十年代末,这件事在那里应该还没有干,其实,仿制品是始于八十年代初之后。 接下来,林阳又向王惟国说了一下,兵马俑大小的问题。 “王哥,一比一仿真制作兵马俑,那玩意实在是太大了,咱们除了要掌握这些技术外,还要做一些小尺寸的。” “做小的会有人要吗?” “王哥,有没有人要我也不知道,咱们可以试一试,看看那些老外喜欢不喜欢。” 林阳这算是给路遥找一条发财的路。 林阳曾经亲眼目睹过,兵马俑仿制品无论大小,俑身上的铠甲、服装、头发、眉毛等细节都很讲究。 每一件都神态迥异,通过特殊做旧手法,新制作的“兵马俑”能迅速“穿越”千年,留下岁月斑驳的痕迹。 可惜的是,他当时向人家请教这些技术,被毫不留情的给拒绝了。 如今不一样了,自己重生回来,虽然不能去西安亲手制作,但是,从兵马俑身上捞一笔还是可以的。 再说了,林阳知道这件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越来越受到官方、民间的支持。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赚到第一桶金。 林阳、王惟国这顿饭吃的是非常尽兴,他们说完了兵马俑,又回到了小说、剧本的话题上。 “小兄弟,我媳妇就在西影厂工作,如果你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可以找我,?” “是吗?王哥,那实在是太好了,这可真是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件事我记下了,今后肯定会有麻烦你的地方?” 八十年代,西影厂出过好几部有影响力的电影,林阳对这些电影是烂熟于心。 他虽然没有想法把他们一杆子打尽,可总不能一点作为也没有,影视圈按照区域划分,西北那可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小兄弟,再过几天我就要回去了,这一次来京城,虽然有些事情没有办成,但能够认识你,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来咱们干一杯!” “王哥,我也非常高兴认识你,世事无常,你也不要太在意小说发表的事,有些事情是讲究机缘的,就像咱们两个人遇见一样。” 说来说去,王惟国心里面还是在意小说的事。 他不知道的是,老丈母袁慧慈动用了自己关系,奈何这部小说实在是太不符合潮流了,与当下的伤痕文学格格不入。 流行这个词,最初并不是指蛤蟆镜、喇叭裤,而是从看不见的地方开始的。 人成名前后的心情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身边已经有人成功情况下,自己依旧一文不值,确实是度日如年。 《惊心动魄的一幕》并不是写的不好,而是没有遇到慧眼识金的那个人。 书稿一次次寄出,又一次次被客气地退回,焦虑、煎熬,就是王惟国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 而他身边的同行却一路高歌,到1980年,陕西已先后有四位作者在全国获奖,而路遥却出师不顺。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王惟国不知道,发表这篇小说的贵人,一个已经看过了他的书稿,另一个还没有来到京城。 看过书稿的人叫黄秋勇,没有来京城的人叫秦昭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