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县学 (第1/2页)
大宋一朝文风鼎盛,除了盛唐繁华时期,能与之呼应一较长短,其余时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得益于宋太祖老赵的重文国策,宋朝的学院制度,也是非常完善。 每个县都设有县学,不过,县学可不是谁都能进的,只有童生试录取后,才有资格入县学进学。 宁晏这个在童生试上走狗屎运考上秀才的,自然获取了县学的进学资格。 再高一级,就是州学府学。 同样,这是在乡试录取后才能进入,让举子们能够专心读书,朝着大宋最高科举制度发起冲击。 再高一级,如东京、西京,还有国子监这种国家学府。 即便是最终没有登科,但是有国子监学子的身份,也有机会进入仕途。 此外,乡野还有不少名门书院,以及不少望族的家学。 还没到县学的大门,宁晏远远的就发现两个熟悉的身影。 “知行兄!” 隔着十几米远,一股nongnong的狐朋狗友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说是狐朋狗友,宁晏一点也不觉得冤枉他们。 比如说话的这位,王博王叔言,眼珠子一贯半眯着,一看就知道不是啥好鸟。宁晏对余杭县的青楼能有今天这么熟悉,他绝对居功至伟。 “原来是叔言兄!季明兄也来了。” 宁晏顺便也跟身旁另一个身形细长的兄弟打招呼。 李群,李季明。 家中是余杭县大商人,生意涉及面非常之广,尤其经营勾栏瓦肆,用他的话说,从小老子就在勾栏长大,那是我第二个家。 “知行兄别来无恙。” 李群像模像样的打着招呼,可宁晏分明从那双眼神里读出了一股默契! 今晚玉香楼? 我靠,这牲口…… 眼看着周围没有旁人,王博和李群两人,一把拉过宁晏。 “宁晏,几天不见,你小子可以呀。” “叔言兄何出此言。” 宁晏莫名其妙的看着两人一脸恶心的模样。 “别装了,你在公堂之上,不畏强权,连县尉都被你一番慷慨之语,驳的无言以对。尤其那句,证有不证无,现在整个县学,都已经传开了。” 李群一口唾沫横飞的说道。 合着就这啊! 余杭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发生点什么事情,就能马上传开。 譬如前几日在公堂之上,宁晏的种种作为。 对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百姓来说,宁晏喷县尉大人一脸,那是最精彩的。不过,对于读书人来说,宁晏的那句证有不证无,才是真正的经典之言。 这件事,现在已经被余杭县读书之人交口称赞,甚至杭州府,都已经开始流传。 作为学渣三人组,王博和李群加上宁晏,妥妥的曾是县学里人憎鬼厌的货色。 不料,宁晏这次却出了风头。 说好一起渣到底的,你居然半路悄悄地搞出这么大事。 “我这么厉害的吗?” 听了两人的话,宁晏第一时间是懵逼。 对自己来说,这不过是常规cao作而已,没想到,在大宋朝,居然算是浪一波了。 “何止!” 李群这货,张大嘴道。 “咱们县学的教谕,可曾是东京回来的,听说曾是国子监的监生,眼睛高到天上去了,就算是咱们县学文采第一的方肃,在他嘴里也得不到半个好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