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04、东方之行(下) (第1/2页)
汕头于1860年被迫辟为通商口岸,沦为欧美殖民者掠夺中国财富、华工出洋做苦力的一大跳板。 汕头地处韩江和榕江出海口,“扼商彝出入之冲”,自然条件优越,很快吸引了英美,法,日等列强纷至沓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清政府被迫承认了华工出国合法化。 (当时的《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准许中国人赴英法殖民地和外洋做工) 至此,华人出国所有来自清政府方面的最大障碍消除了。 西方人口贩子更披着“合法”的外衣,在汕头设立“招工局”,招募契约华工,掀起了掠夺廉价华工苦力的高潮。 所谓“契约”,即愿意卖身移民的人与“招工局”商定工作条件和一定地点、期限,双方同意之后所订立的合同。 形式上虽有合同,事实上契约一经订立,买方便把卖方当成“猪仔”任意摆布。 买卖华工,如同在牲口市场买卖牲畜一样。 在所有列强中,英国是最早在汕头设立领事馆的。 领事馆的位置在汕头市礐石海地区,乃是一栋典型欧式建筑。 整体包括主楼、附楼、工人楼和后花园,总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 石锦堂来到这里的时候,不得不感叹,这些英国人真的挺会享受。 兴建这里时,据说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从英国运来的,总造价是38014英镑。 虽然众多列强(13个)都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但是真正派遣领事的没多少。 比如英法两国就共用一个领事数十年,到了1906年,法国领事馆才单独开馆。 德国、丹麦、挪威、瑞典四国也曾共用过领事。 这些国家设立领事主要作用就是贩卖华工,像英法美荷是最多的。 另外,也是为了促进本国工业品入华倾销。 据记载,经汕头出入进出货物的价值1860年为610万关平两。 1880年为2128万关平两,1890年为4403万关平两,1910年为5401万关平两。 逐年递增的不光有贸易额还有贩运华工的数量,欧美列强通过汕头这座商贸大港对清国双重吸血。 英国人在汕头最早设立的招工局是1862年的德记洋行。 但是贩运华工规模最大的是1888年荷兰人设立的元兴洋行。 这家洋行拥有可运载200人的直航轮船,每月数次穿行于汕头与荷兰殖民地即尼日里(印尼)之间。 殖民者在潮汕掠夺的华工,英国主要运送到新加坡、槟榔屿。 并以之为转运站,分送到东南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北婆罗洲等地去开垦甘蜜、橡胶等大种植园和矿山。 还有的,会被贩卖到圭亚那和悉尼等地。 据统计,仅1876年~1898年的二十二年间,从汕头被运往荷属、英属东南亚殖民地的契约华工有151万多人(《掲阳县志》)。 …… 汕头的契约华工买卖兴起的早,产业链也最为完备。 一般情况是“猎头人”负责搜捕、拐卖、掳掠“猪仔”,再卖给华人“猪头”。 起初很便宜,几先令到十几先令就能买到一个壮年猪仔。 后来抓捕的难度越来越大,价钱也涨到了2镑左右。 而华人“猪头”卖给洋人招工行一般要到5-10镑一个人,运到海外的运费一个也就1-2镑。 也就是说,一個成年华工运到海外成本最多14镑。 以石锦堂给英国人购买移民的费用,这其中的利润已超过一倍了。 换奴贸易的利润将会更高。 这也是英国商人威廉.斯菲尔德不愿意放弃和西南非洲做贸易的原因。 石锦堂也是到了这边,才知道贩卖人口的利润居然如此之大。 借助英国领事馆的帮助,南华公司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