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事_神奇的五华山(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神奇的五华山(一) (第7/7页)

,您屁股底下坐着一个,加起来不正好是一百吗?”地藏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哦,是,是!正好一百。”

    地藏王很羞愧,心想:我连一个放牛娃都不如,怎么有脸面在这里修行呢?于是,他决定重新寻找修行道场。不久便找到了九华山,终于修行成了正果,被后世佛门子弟称为菩萨。

    摘自《芜湖民间故事集成》第336页,伍先华搜集整理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录入

    五华古迹

    五华山上具有许多古迹,可是,现在多不存在了。有资料,或者有物件的,在这里做一点简述;如果连这两样都没有,则无从说起了。

    朗公桔

    “朗公桔”是晋代(265——420年之间)僧道朗手所植。清代仍然有其种子存在。可是,如果移植他处,则必定枯槁。属神奇树种之一。

    杯渡松

    隐静寺门前的两棵“杯渡松”,又叫“新罗五叶松”,是朝鲜的树种,由杯渡亲手所植。它生长得“曲屈如虬蠖”,如果扳折它,它则摇头晃枝。年代久远以后,长得非常茂盛高大,清代诗人闵其景描述说:

    龙蝺双锁梵门幽,老干纡盘杯渡留。佛果不随凡种播,苍凉时挂白云头。可见它不同于普通松树。

    频伽鸟

    频伽鸟是杯渡从别的国家带到五华山上的鸟。年代很久以後,人们还看见它的雏鸟。这种鸟喜欢和尚的幢幡(和尚用的旗帜),还常常对着和尚念经的磬声(念经时敲打的乐器)鸣叫,其声音也像念经的样子。

    丹桂

    五座山峰的东北这座山峰下有丹桂,花开彤红,与别的桂花别具一格。每当晚上有月亮的时候,杯渡总静坐在树下参禅。因此,这座山峰叫做“桂月峰”。只是这种桂花已没再见。

    飞来两口锅

    由于五华山和隐静寺的原因,曾经从别处飞来两口大锅。相传,一口在隐静寺里,一口在某峰的半山腰上。后来因为熬吃了一个和尚,这锅又飞走了。这里只剩了清龙山上的“天锅宕”,而且还是三个大宕,是什么原因,有关问题待考。

    虎溪桥

    原来,水库没修之前,来五华山寺庙,必须经学屋涧沟边的大路,经过虎溪桥。现在这座桥已经被水库淹没了。桥上的石料已经做水库用了。

    太子坟

    隐静寺左有太子坟,朝代末详。相传是暹(念xian)罗国(泰国的旧称)太子来隐静寺,是朝山,是出家?史料没说清楚,死后“瘗此”,即葬在此地。具体地址,《世说五华》一节中,姚有源已经说得清楚,这里不再赘述。此墓以马鬣(念lie,即马的鬃毛)封存,踏上去像是洪钟的声音。

    降魔塔

    隐静寺后面,原来有一座“练魔堂”,因为经常有妖魔鬼怪呈现,明朝的时候,特别建筑了宝塔镇压之,名叫“降魔塔”。此塔不知何时毁掉,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金经玉鸭碑

    也在隐静寺后面。是皇帝赐给的,全名叫“御赐金经玉鸭碑”。具体情况不详。

    李太白诗碑

    相传李白:“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桔,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掷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思谷口逢。”的诗,被刻在石碑上,立在鸣磬峰中。可是,现在也无处寻觅。

    说明:唐代时,五华山属于南陵县,平铺叫做谷口。

    观音峰上观音庵

    碧霄峰最高峰是览江坨,览江坨上曾经建筑了观音庵,所以览江坨又叫观音峰。

    西庵

    “西庵”在桂月峰下,是晋朝时(265——420年)建筑的寺庙。直到清朝顺治年间(1644——1611年)僧慧元还重新做了修建。一千多年间,也算是名寺。

    龙溪庵

    龙溪庵在隐静寺前的龙溪桥旁。始建于南北朝的宋朝(420——479年)清朝顺治庚寅(1650年),僧心纯化缘募款,重新修建过。

    娘娘桥

    娘娘桥在茶冲村栏马埂西北。传说朱洪武儿子出逃五华山后,他的娘子追随到五华山,路经桥上,三寸金莲的小脚,在桥上踩了个小脚似的洞,因此叫“娘娘桥”。此桥的桥址处,已经修成了水泥公路。留有脚洞的桥上石板,被附近的一位村民保存在家里。

    隐龙桥

    隐龙桥在现在的山河村马头街自然村村南的山河西侧。茶冲有一处山水从桥下流入山河里。相传,朱洪武儿子逃往五华山时,被追兵撵得急了,曾在桥下藏身,因此叫隐龙桥。本书有《隐龙桥》一文,可参阅。现在的“隐龙桥”只是涧沟上的一座小便桥了,没有了昔日的“桥势”。这座桥,是从前南京到徽州的“铺路”当中的一座桥。走过隐龙桥,沿着昔日的便道往西,过了撵子山,便是“娘娘桥”,离五华山只有两华里路。

    撵子山

    隐龙桥西边的小山。相传当年朱洪武的禁军奉命追赶他的太子,追到这里,竟将太子追“不见了”,其实是躲在“隐龙桥”下的,所以这座小山称做“撵子山”。这山不大,目前山上生长着一些小松树。

    山门朱

    五华山的水泥路和大公路没有修筑之前,人们从北、东、南三个方向上五华山来,都从东边的山路进来。需要经过平铺北边的山门。从那里经过原来的山路到隐静寺是五华里路。相传,隐静寺鼎盛的时候,这里便是寺庙的山门。每天清晨都有和尚骑马到这里来开山门。现在的山门朱,是平铺镇平铺村的一个自然村,它面向山河,背靠青山,已经是很普通的一个自然村了。因为早期居住的是姓朱的人家,所以人们一直依照习惯,称这里是“山门朱家”。

    马塘冲

    从山门朱沿山路往五华山来,一里多路便是马塘冲了。这里曾经是人们上隐静寺朝山牧马与饮水的地方。原来是个行政村,现在并入了五华行政村。

    上马石

    上马石,是当时和尚们骑马来往山门和朝山的人上马回程踏脚用的石头,现在这石头依然存在。而这里已经是一个不算小的自然村了,率属于五华行政村管理。这个自然村的村名,就叫做“上马石”。

    永乐皇帝玉印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1403——1424年在位)的皇后仁孝1408年病逝。永乐召天下名僧为她举行国醮,超度亡灵,“越七日感动圣凡”。众僧人中隐静寺禅师法海名居首位。事毕,永乐赠法海“千佛袈裟”一件和镇寺之宝“玉印”一枚,以及其他宝玩。当时寺庙绵延十数里,僧尼千多人,香火极其旺盛。寺庙里不仅保存着“玉印”,还保存着历代皇帝御书一百一十轴。

    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间庙宇遭到一场大火,当时的主持僧永浩和尚决心重修寺庙。可是,又怕再遭火劫,便将玉印交给了赠送建寺场地的汤氏族下保管,寺里用印的话,去汤家盖印。

    从那时候起,这枚玉印即由汤氏族长代代相传地保管着,一直保管到了解放后的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当时县文化馆来了人,说此印是国家文物,应该交由文化馆去保管。于是,这枚玉印便从汤家族长汤一森家里,交到了县文化馆来的人手里,至今不知道它落在何方。据汤家见到玉印的人说,这枚印“夜吸四两朱,日印千张纸。没有把子,长方形,两三寸宽,三四寸长,灰吐吐的”。

    以上这些,虽然是五华山的古迹,可是,由於历史的原因,不是原物不见,就是面目全非了!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日整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