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一章 金銮殿唱名 (第1/2页)
良久才问道:“你有何证据证明,金人在近期会起兵渡江南下?” 李凤梧心中大喜。 赵昚如此说,便是心中开始犹豫了。 精神振奋的道:“自魏尚书回国,金人至今,哪怕是胡昉回国后,金人也不曾再知会过国书与我大宋,这是很反常的事情。” 赵昚也点头,“这确实如此。” 李凤梧分析道:“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金人不再就和谈知国书,是他们觉得和谈无法继续,那么便有两种可能:一种不知国书,让我们大宋以为他们要起兵事,诈唬我们一番;一种是知国书,表面上麻醉我们,暗地里筹备兵事。” 赵昚摇头,“不对,从胡昉回国到现在,他们确实不曾有国书过江。” 李凤梧笑了笑,“那么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我们大宋人才济济,上有圣明之君,下有贤良之臣,金人肯定知晓我们大宋今时在考虑此等事宜,那么他们是否反其道而行,不知国书而筹备兵事,让我们误以为他们是在虚张声势,其实是真的要渡江南下。” 一见赵昚若有所思,李凤梧继续发功,“且故人有云,未雨绸缪无远忧,哪怕金人不渡江南下,我们加强两淮防线,也不是坏事。” 赵昚点头。 确实是这个道理。 但李凤梧说王之望无守备两淮之才,确实有点让人为难。 王之望是没证明他有这个才能。 可如今朝堂也无人啊…… 叹了口气,“此事容朕思考一二,你且先回去罢。” 李凤梧走后不久。 江君烈和赵云宸来到垂拱殿。 赵昚将从集英殿带过来的十根绿头签摆在书桌上看了许久,才提笔将一甲名次写下,递给两人,“就按此排名罢。” 两人接过一看,和当时殿试之后的名次并无变化。 于是拿着名单,前往崇政殿添填金榜。 待两人走后,赵昚拿起了桌子上的奏呈,很快蹙起了眉头,第一封奏呈是同知枢密院事、保和殿大学士陈俊卿上的奏呈。 请任守备两淮! 陈俊卿和蒋芾都是主战派,近些日子,这两人在朝堂之上一力坚持,应该积极守备两淮,谨防金人偷师南下。 若是在往日,赵昚看了这个奏呈大概是会留中。 不过今日经过李凤梧这么一说,赵昚心中还真有点动心。 虞允文守备川陕夔州路不可动。 王之望虽有文才,却没有武略。 而陈俊卿虽然是西府三衙的文官,但他仕途几十年,又和张浚交好,去年张浚在建康开都督府,便是陈俊卿亲自主持。 后来回到临安,又任了个参赞军事。 之后在张浚大力举荐下,自己将他调往西府,任职同知枢密院事。 以他的资历,任江淮宣抚使貌似比王之望要强上许多。 赵昚犹豫了。 …… …… 三月一日。 传胪! 传胪即唱名之意。 当然,传胪还有个意思。 二甲的第一名,也称之为传胪。 天色未明,隆兴二年的所有贡士,除了个别因病不能起床,事先具呈礼部请假的以外,悉数齐聚在东华门外,谁也不敢,更加不愿错过这个一生最荣耀的时刻。 十年乃至二十年寒窗苦读,多少度失落折磨,终于等到如今这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往日子一切的遭际都值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即将出炉的新科进士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动的心情,忘记了礼部官员的训导,极其兴奋的、夸张的互相打招呼致意,大声的说笑着。 不远处的官员们都装作没看见的,没有人不识趣的呵斥他们。 因为今天,整个世界,都是属于这些年青人。 尽管金殿唱名还没有开始,但本科的前十名已经大白天下,而且据小道消息,浙江永嘉郡举子木待问,很可能就是今科龙虎榜的状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