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司马的解释 (第2/2页)
义》更甚《论语集注》。为何会如此,不是连伊川先生都承认写不出《论语集注》么,可现在三大主编天竹、小婉、秦仙傲三个月便……” …… 这言论疯狂一般在各大城池蔓延,不仅是读书界,那些普通市井小民,百姓都有一种诡异的感觉,要知道几十年来,他们的印象中,伊川先生,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等才是天下一等一的鸿学大儒。 而在经学上。 伊川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持掌牛耳的。 可这一次…… 先是刘琴让伊川先生自承不如。 而后三大报社主编又给了刘琴一个响亮的耳光。 经学真的那么容易?一直以来,司马相爷、王相爷、苏东坡、伊川先生等难道都只是沽名钓誉?只是以前没有报纸,消息传递不通。所以才让他们…… 报纸覆盖到的城池,各种读书人,甚至普通百姓很多都产生了一种怀疑,对一切读书人。朝庭大人物,科举制度,甚至各种经典书籍的怀疑。 …… 汴梁城司马宰相府。 司马光踏入书房,目光落在书桌前的捏着拳头的司马康身上。 “康儿,可有收获?” “父亲。这本《论语正义》当真邪门得紧。”司马康摇头苦笑,他眼眶微陷,里面都是血丝,“我一一据实考查,整整一天一夜,只找到一处地方,可是那一处地方,我细思以后发现根本没大错。” “找不到错误么?”司马光微微皱眉。 司马康脸色很有些痛苦,他当然知道这样一本《论语正义》,一本压过刘琴《论语集注》的书临世。尤其是还通过报纸这么来来回回的炒作,对司马光,对程颐,对所有现在名气很大的学问家所造成的名声上的损害有多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书中找几处错漏,再将那些错误公布于众……用这点以点破面的方法去破坏《论语正义》的价值。
“我一定能找到的。”司马康沉声。 “你也不必急,这找错误不是你一人找不到。”司马光沉声。 “父亲的意思是?” “杨时、吕大临、游酢、谢良佐、罗从彦、秦婉清……他们一个个也都找不到。”司马光沉声。 “啊?”司马康惊叫。司马光这时手一抬,将手中一封信置于桌上:“这是正叔写来的信。” “伊川先生的信?”司马康微有些惊讶,“他可是很久没写过信给父亲您。” “他是能流芳百世的宗师级人物,桃李遍天下,誉满天下。活得滋润,与我又没太多交集,当然不用写,只是现在……”司马光心中很有些感慨。程颐这一次写信是求司马光帮忙,而原因—— “一本《论语集注》正叔扛得住,可是再来这样一本《论语正义》……”想着这几天研究的《论语正义》司马光便心中颤栗。 “疯狂!” “慈航静斋那一群女子当真是疯狂到了极点,秦仙傲在采访中透露,征引的书籍达370余种,恐非虚言。” 天下学者中。司马光是非常严谨的。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极为严谨认真,要求‘无一字无出处’,由于太过认真,进度快不了,结果被小人说风凉话,说司马君实领着一大帮子人,拿着朝廷俸禄不干实事,十几年了,连一本书都编撰不出来,司马光因此而心里难受,加快了进度,至使《资治通鉴》后面对五代十国的历史记载过于繁杂,处理很不到位,这事在历史上很让人感叹。 可是这一本。 司马光从来没想到对一本书,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的注释考证到了一种骇人听闻的地步。 “康儿,正叔在信中说,他看书当天便发现不对劲,而后吩咐其弟子对这本书查找错误,可是至今只找到一条稍微能说牵强的地方,要从中找错误,很难,你也不必急在一时,慢慢来,身体要紧。”司马光沉声说了一句,便走出书房。 “去跟报社说一下,我可以接受他们这一次的采访。”司马光吩咐仆人。 很快—— “司马相公又上报了。” “司马相公发布对《论语正义》的看法了!” …… 新一期报上司马光接受了《新青年》报社的采访,谈及了《论语正义》,而这一次他谈的话大体内容与上一次程颐论《论语集注》极为相似,都先是极度肯定了《论语正义》的成就,认为是一本极为难得的好书。 更认定这《论语正义》绝非一朝一夕能成功的,而且这《论语正义》比《论语集注》所花费的工程更加巨大,所谓的成书三个月,只能说是定稿三个月,并非真正写书的时间是三个月。司马光更放言《论语正义》是一个极巨大的团队长年积累的功劳。 断言所谓的三个主编编写,不过是唬头,因此程颐独自写的《论语集注》输给了刘琴,输给了这一次的《论语正义》,并不算什么。 对于司马光所言,报社在下一期采访秦仙傲及天竹、小婉三大主编,不过三人都拒绝回答,倒是在报纸上消失已久,放言要与三大主编打擂的段海峰开口了。(未完待续。)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