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 (第3/4页)
于进攻西线——“黄色方案”修正案的训令。这次战役的目标是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迫使英国缔结有利于德国的和约。“黄色方案”是曼斯泰因拟制的。但是,古德里安在计划和执行该方案中都起了一定作用。为了进行西线战争,希特勒调集了136个师,3000余辆坦克,4500余架飞机,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辖44个师作为左翼,担任主攻,由龙德斯泰特上将指挥,从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发起攻击,突破色当,直插英吉利海峡沿岸;“B”集团军群辖28个师,由博克上将指挥,任务是越过荷兰和比利时,作为右翼插入法国;“C”集团军群17个师,由勒布上将指挥,其任务是牵制马奇诺防线上的法军。此外,还有47个师作为预备队。古德里安的第十九军隶属于“A”集团军群。1940年3月,“A”集团军的高级将领被召集到柏林总理府中,每一个将领都要报告自己所担负的任务,以及将如何去执行自己的计划。古德里安谈到自己的任务是:在奉命进攻之日,就要越过卢森堡的国界。经过比利时南部,然后突破色当,渡过马斯河,并在对面建立一个桥头阵地,以掩护后续的步兵军渡河。他计划战争的第五天就强渡马斯河,并在当天下午在对岸建立好桥头阵地。当古德里安汇报到这里时,希特勒发问道:“那么以后你又准备做些什么呢?”古德里安回答说:“除非我已经接到了其他的命令,否则我将决定次日继续向西推进。最高统帅应该决定我的目标是亚眠还是巴黎。我个人的意见认为正确的路线是通过亚眠,直趋英吉利海峡。”这里反映了古德里安一再强调的原则——装甲兵在进攻时应永不停顿。但以后的事实却令人费解,希特勒命令德军停止前进。1940年5月10日,德国法西斯野蛮地对西线发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进攻(参见法兰西战役)。古德里安的十九军两个装甲师于5月14日一拥而过。当晚在马斯河上匆促搭起浮桥,向西前进。5月16日,古德里安正处在一往无前的喜悦之中,在他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迷惑着我们的战争之雾不久就完全廓清,我们已看见青天,结果一切都在我们预料之中。我从第一装甲师的一千前进纵队旁边走过。那些人员都神采飞扬,他们都了解我们已经获得一个完全的胜利。他们向我欢呼着说:‘老头子,这一仗打得真好!’现在所有的道路部分配给三个装甲师,他们一路马不停蹄向西疾驶。”但是,次日清晨,兵团部命令古德里安军队立即停止前进。古德里安以要求免职而力争,于是在集团军批准之下,继续作“威力搜索”。他立即故意对“威力搜索”作了广义的解释,命今部队迅速挺进。5月18日古德里安部到达圣昆丁,次日强渡索姆河,5月20日他亲自督导第一装甲师占领亚眠城后前出至英吉利海峡沿岸,5月23日进抵距敦刻尔克约20公里的阿运河地区,封锁了布伦和加来。当时40万英法联军退缩在敦刻尔克的狭小地区内,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后面是如虎似狼的追兵,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5月24日,希特勒在戈林等人怂恿之下,不颐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的反对。绐“A”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下达了命令:停止前进!这样英法联军便取得了3天时间修筑防御工事,掩护退却。从5月26日到6月4日,英法和其他盟军经过9个昼夜的苦战,33万多人渡过海峡,进入英国。另有4万多名法军未来得及撤退就当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撤退。关于希特勒为什么要命令停止前进的问题,至今还是个谜,军事历史学家们进行着激烈的争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大历史悬案。5月29日,古德里安指挥的第十九军奉命从敦刻尔克附近撤回,由第十四军接防。他对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深为不满,对英法等国军队能生还英国深以为憾。他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假如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到英国远征军的全部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也很难预言了。无论如何,像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胜利,也可以使外交家多了一个讨价还价的机会,不幸得很,这个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弄糟了。”1940年6月1日,为希特勒卖命有功的古德里安得到了重用,担任了第二坦克群司令。 古德里安上任之后,他对德国的战争形势作了预测。他认为,到1944年,德国就该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而进攻的方式,还应是以装甲部队为主,到时,一个装甲师,只有当它的坦克和其他种类的兵器和车辆保持一种正确的比例时,才会有充分的战斗力。德军每一个装甲师,照原定计划应有4个坦克营。换言之,全师需要坦克总数为400辆,如果全师坦克数量减至400辆以下,那么它们的全部组织就不能够成为一个有实力的攻击力量。而现在展现在古德里安面前的装甲部队竟没有一个符合这一标准的。因此,在古德里安看来,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重建装甲师,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古德里安拟定了1943年适用的组织系统表(计划)。关于坦克装备,他认为德军当时的主战坦克是Ⅳ型,它主要用于非洲和东方战线,仍需要大量的补充和提高。而“虎”型和“豹”型坦克的生产是不受冲击和影响的。他们还对坦克的性能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其火力系统,并把75mmL48的火炮加装在了Ⅳ型坦克上了,大大提高了这种坦克的性能。为了增加坦克的数量,古德里安还想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延长坦克的使用寿命,为此他们对新型的车型进行反复实验,尽量使其性能尽善尽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例如“豹”型坦克的生产和投入使用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古德里安常常去工厂和坦克学校了解情况。处在卡斯尔的亨西尔工厂是生产“虎”型和“豹”型坦克及88mm战防炮的工厂,古德里安常来这里视察,有时也去学校拜访坦克设计者。他对“虎”型坦克“菲迪南”式的坦克设计者波尔西教授所设计的坦克火炮系统即88mmL70火炮的性能,及时指出了它的弱点。对坦克的“围裙”的改进也提出了意见。
为了满足战争对战斗力的需要。古德里安还调整了装甲部队的编制,他把每个师的坦克团又扩编成坦克旅,每个旅辖四个营。编制的扩大,对坦克的需求也就越大。在古德里安的努力下,德军的坦克的生产与装备有了一定的改善。尽管他的努力也没能够改变德国的命运。古德里安抓坦克的生产对于德国支持战争是有很大作用的,德军生产量最多每月达1955辆。 斯大林格勒会战使德军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但是,希特勒不甘心失败,决定于1943年夏天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代号为“堡垒”,妄想制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夺回已经失去的战略主动权。1943年5月初,希特勒在慕尼黑召集会议,听取高级指挥员的意见,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克卢格元帅表示赞同,制定“堡垒”战役计划的屈希勒尔对胜利充满信心,而曼施泰因表示疑义。古德里安直言不讳地指出,对库尔斯克的进攻是没便宜可占的。5月10日,他再次去见希特勒并劝阻他发动这次进攻。古德里安说:用装甲兵去硬攻具有坚固防御的库尔斯克是愚蠢的。最后,希特勒还是决定执行“堡垒”计划。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北两翼集中了1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步兵师进行进攻,这是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大会战。库尔斯克战役从7月5日开始,8月23日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德军损失5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