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球星_第六十八章 外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八章 外援 (第2/2页)

见“阴湿四”站了起来,大声应和。“球从头上来,我便顶球出去;人从地下来,我便挤人回去!绝不会让对手占半点便宜。”

    却是陈福璧叫出了“阴湿四”的真名,想是正式的场合,实在不适宜直呼别人的绰号。

    其后,陈福璧又对余下的队内球员逐个交代和嘱咐了一番。这些球员均是连连点头答应,其实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完全心不在焉。某些球员已经幻想着,在比赛后该如何摆酒席庆祝,或者应该怎样向女友吹嘘了。

    陈福璧对于球员们的放松心态不以为然,盖因他也是有相同的念头。说起来他们也算是身经百战了,因此陈福璧预计,即使不小心,真的遇上了什么困难挫折,都不过是小问题罢了,总会有过往的比赛经验可以借鉴,然后用来解决它们。

    随后,陈福璧便开始安排阵容,以及队伍的攻防方针。

    未来的足球比赛在安排战术的时候,总喜欢先确定一下阵型。

    阵型不同,则战术不同。它们有的优于进攻,有的利于防守,有的注重平衡,千变万化,不能无视。

    然后,才是根据阵型分配各个球员的具体任务和职责。

    同一样的阵容,其战术打法却可以迥然不同。前锋之队列、后腰之数量以及后卫之站位,都可以对战术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并由此衍生出很多的风格和流派。

    民国时候的足球,比赛前的安排其实也和未来十分的相似。

    虽然他们只有235阵型一种选择,球员的位置和职责也相对固定,但是比赛起来,所有球队使用的战术打法却并非是一样的套路。他们还是会根据比赛的需要,调整某些球员的运动方式。

    比如南华会代表中国远征澳洲的时候,外媒就对每个球员作出了评价。

    其中,个别球员的评价是这样的:

    左后卫陈苏——是位出色的后卫,但他的缺点是轻出,喜欢带球上前场,因而容易被对方前锋夺下脚下球而造成危险。

    右中卫(右半卫)梁玉棠——敏捷机灵,运球纯熟,善于组织进攻,是球队中场的灵魂。

    右辅(右内锋)叶九臬——在前面不懂射球,在中场常常拖慢了己队的攻势。

    中锋黄柏松——因叶九臬没有做好他的输送责任,而未有发挥最佳水平。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南华会的战术是相当有特点的,他们进攻的时候,阵容是一个3214的形态,类似于334。可见当时的某些强队,其阵容虽然还没有中场的划分,但是却已经懂得利用中场。

    就像现代的4231等阵型的四条线的说法,是由三条前中后线的说法引申而来的一样,三条线的概念,也是在前后攻防两条线的思维下,经久后酝酿而生,并非是一蹴而就,无中生有的。

    像那种什么334或424阵型出现后,才有中场概念的说法,其实完全是错误的。它不是发明或创新,仅仅只是确定或确认罢了。

    然而,现在的赤坎体育会却并非强队,他们过往的对手也不是,所以他们的足球观念自然还是落后的,想当然地认为阵型只有两条线,这就是赤坎体育会只请来了两个外援的原因。

    若是按阵型三条线的习惯,起码会请上三名外援,构成一条前中后都有核心的中轴线。

    于是赤坎体育会的战术也相对简单,让外援之一的陈宝汉打中半后卫,充当攻防的核心;让另一个外援麦秋成顶到中锋的位置,攻城掠地!

    至于球队其余的成员,还是按照过往的习惯,安排到熟悉的位置上。

    在体育会对战术安排乐此不倦的时候,益智的球员正在陈乐的带领下,做着“the11 ”练习法。

    “the11 ”练习法的最大功用,就是防止受伤。而陈乐对球队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伤病,归根益智的成员实在太少了,若是有几人受伤,便会影响到排兵布阵。

    因而,陈乐对球队每次比赛前的热身,都非常地重视。

    本场比赛的观众,多是过来支持赤坎体育会的混混痞子,所以他们在看见益智的球员们做着各种奇怪动作的时候,纷纷起哄嘲笑。

    混混们把比赛的场地围得密密实实,可见人数之多,还把益智的支持者们挡在圈子外面,已经无法正常观看比赛了。

    益智的球员们早就适应了被哄,感觉到的差别只是强度不同,所以都能够专心地做着热身运动。

    等到比赛即将开始的时候,热身便堪堪结束。这时候,一向沉迷寡言的邰怡夫忽然笑眯眯地叫道:“杨淼淼,比赛快开始了,你还不快点换上你的战衣!”

    被点名的杨淼淼一脸赤红,跑回了队伍的休息区域内,而其余的益智球员却纷纷大笑起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