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转变 (第2/2页)
,又进入了日常的节奏。 翌日的训练并没有增加新的内容,继续消化和熟悉着往日的科目。 只是陈乐发现益智球员的训练热情有所减弱,有些球员开始偷工减料地训练了。 陈乐又开始变得忧心了,只觉得处处都不顺利。 要知道益智球员刚好处于12至于16岁之间,正是心理发展过程中最动荡的时期,充满了内部和外部冲突。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既有失去童年的失落,又有进入成人世界的渴望。他们的情绪好像荡漾着的秋千一样,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波动。 他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精力旺盛,过度运动,但也可能很快地走向反面,变得无精打采和厌倦;他们很容易高兴,也很容易变得郁闷;他们既追求伙伴,积极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但有时候又变得很孤独,不愿敞开心扉且易竭斯底里;自尊和自卑。谦虚和虚荣、自私和无私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共存。 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青少年的发展都存在和很大的变数。正因如此,执教青少年球队比执教成年人球队更加困难。很多时候,执教青少年更像是一门艺术,需要适龄性的训练。越来越多的教练发现,过去的有些练习对于青少年训练根本是错误的,过去的有些观点也有违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 比如青少年也渴望胜利,但是不应该以牺牲比赛乐趣,以及不惜道德和体力地赢得胜利为代价。 陈乐虽然对青少年训练没有研究,但是也有一些来自于自身的体会。为了让益智球员重新把心思放回到足球上面,他开始搜刮脑袋,在训练之余讲述一些有关足球的趣事和未来的一些比赛战记。
反正益智的球员消息不通,只要陈乐讲得模糊一点,混乱一点,就不怕他们看穿陈乐的穿越者身份。即便将来真有人发现不妥,也只会以为是碰巧罢了。 于是益智的球员们知道了梅西的成长故事,知道了英国和阿根廷的恩怨,知道了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知道了足球曾经阻止过局部战争。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听励志故事,于是陈乐又讲述了一些有关足球的趣事。 例如有一守门员看见同时飞来两物,然后慌乱中接住了一个,谁知接住的竟是一只球鞋,而足球已入网底; 例如又有一守门员擅长口技,摹仿裁判员哨声吹响,让对方前锋将球停住。不料,同队后卫也误认为裁判哨响,跑上去用手抢球。此时,裁判哨音真的响起,本方被判手球,对方罚点球; 例如有一球员连进两球,终于把比分扳平,却不料被狂喜的队友围上来又捶又打,以示庆贺,最后竟把他打晕在地,抬了出去,结果彼队以2:4输掉了这场比赛。 为什么国内的青少年极少参加足球运动呢?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就先要反问一下,到底青少年为什么要参加足球运动?足球运动凭什么能够吸引青少年参加呢?人家为什么不可以参加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体育运动?或者选择学校的文艺表演和演出? 其实人在青少年时期,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受,也渴求受到赞美和得到更多的责任,并乐于在竞争中与他人作对比。 他们参与各项活动,已经不再是因为开心或者对偶像的模仿了。 运动本无分贵贱,可是国内的足球却因为出现了种种丑闻和不争气,所以声名渐跌,已经不受人待见,并且和不堪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它又如何能够为参与它的青少年们提供认可和赞誉呢? 因而陈乐在言语中,大肆放大足球的名气和受众,竟然让益智的少年们重新燃起了对足球的热情,使得益智足球队日后的日常训练终于走回了正轨。 陈乐送了一口气,看着对战表上写着的益智对警察,心中想着:下一场比赛,应该可以赢得很轻松吧。 可是新的敌手却并非如陈乐想象得那么简单。 一间昏暗的屋子里,一个原本愁眉苦脸的黑瘦汉子在听了同伴的密语后,马上变得眉开眼笑,还迫不及待地问道:“你说的可是真的?有把握吗?” “千真万确,我是亲耳听到的,亲眼看到的,哪里有假!只要办成了这件事,那么以后的比赛,我们即使赢不了,也输不去!” “那还不快去办!在下一场对益智的比赛之前,赶紧搞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