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归乡(2) (第1/2页)
苏牧亭说,雷大器、方月衍反抗皇帝,或许可以叫揭竿而起。楚狄赫人,那叫狼子野心。他们为什么造反?不想纳税!不肯对国家尽义务却总怪朝廷。昱朝子民的赋税一样重,都能想方设法完贡,怎么就他们不行? 砚君犹豫了一下,鹿知便摆手说:“算了,无所谓的事。还是说说方月衍。” 砚君又想了想,“听说他本来是昱朝大臣的亲戚,受株连,全家只有他一个侥幸逃命,为这缘故反了。昱朝的株连法,不知害了多少人,早就怨声载道。人们应该很高兴看见有一个人,因为吃了它的亏、痛恨它,让昱朝领教厉害——就好像为所有人报了仇。而且他有过良好的家世,受过完整的教育,正是喜闻乐见的那种逆境反击的英雄。他又很懂得和达官贵人相处的门道。旧时的豪绅,还挺喜欢他。” 鹿知边听边点头,想起他哥哥说过的话—— “以前起来造反的人很多,长的不过数月,短的几天就覆灭。我们四个人都不是泛泛之辈。方月衍流亡行伍,了解军情地理又工于心计,占据天下富庶之地,绝不会满足于四分之一的江山。雷大器身经百战,曾攻破旧京,是不容小觑的劲敌。即便郑莲笑,多少人因为她是女流之辈看轻她,忘了她不是随便哪里跑出来的女流,是冬绛关总兵的家眷。西北关隘众多,她对各处利弊无一不知无一不精,善攻善守。” “四位天王不死三个,天下难以太平。” 车里再度安静。鹿知又取出那叠纸来,看了几行之后问:“苏牧亭,就是你父亲吗?”砚君吃一惊:难道父亲的名字竟在纸上? “那上面……写了什么?”她战战兢兢地问。 他背着光抿起嘴,看不清楚是讥是笑。砚君不由地打个哆嗦,紧接着又一个。寒颤引出“阿嚏”一声,她心里便害怕:上回风寒还没几天,不会第三回又来了吧? 鹿知收拾那叠纸,转身拨了拨旁边的炭炉。砚君这才发现炉子是燃着的,险些叫出来,却听鹿知说:“今天这里没有火药。” 他在炉沿摆一圈馍片,若有所思地吃了两片,说:“剩下都是你的了。”向车外喊一句,马车便停下来,有士兵牵过他的马。鹿知背起皮囊,直接从车里轻盈地跨上马背,嘱咐砚君:“关好门,留两个通风的窗洞。”说完催马赶到前面去了。 车门关闭,过了好一会儿才变暖。砚君凑到火炉边,吃了一些东西之后借着热气使劲揉搓手脚,默念着“千万不能病倒”——如果就这样倒下,七爷一定会不耐烦地小看她。比那更糟的是,撇下她。 不安偷偷滋生惧意,她无端又想起北方的珍荣、金舜英、墨君,南方的父亲。她流离在他们中间,两边都触不可及。反正车里没有别人,她想:哭一下不要紧的。蜷起膝,脸埋在臂弯里,却没哭出来。 因为心里有个声音冷嘲:有这闲功夫,不如想点儿实在的。很像金舜英的声音。砚君略感意外:不知不觉,有一些本来属于金姨娘的东西,变成了她的一部分。 实在的事,是什么呢?她的思绪转过苏家大宅的角角落落,想起她过去的十九年,在那里见过的人、听过的话。 过去在亭台楼阁里往来的身影很多,都是她父亲气味相投的朋友。后来各自变了味。苏牧亭刚从京城回来的时候,他们上门,一起嗟叹各地的叛乱、昱朝的噩运,总以为大局不会坏到如此地步,在某个地方还有力挽狂澜、起死回生的一步棋。这步棋就在旧京与汲月县之间,能挡住乱党,保护他们永远是昱朝子民。后来具体地点一路南移,他们还来不及反思这步扭转局势的棋是否根本不存在,汲月县已经飞快地失守了。 有一天,苏砚君听说,父亲的至交吴伯伯领了大成天王麾下一个文职。苏牧亭大吃一惊,请他到家里澄清谣言。吴伯伯与另一位刘叔叔同来,并没有找太多借口,只是垂头丧气地说:“你苏家这么大的家业,不出来做事,照样衣食无忧。我们这样的家境,子弟不出来做官,还能干什么?汲月县遍地开私塾,也用不到这么多先生。难道去做贩夫走卒?这年头,浑身硬骨头的贩夫走卒还活不下去呢。我们立足世间、养家糊口的本事,就是一肚子经世致用的学问。早点出来,早点为一方重整太平,让各行各业重归秩序,也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