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北海商会 (第2/2页)
,叔父但凭此物去找子仲,我已经跟府库打好招呼,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商务司和造纸坊的地皮也给叔父选好了,都在西城闹市尽头,挨着西城门,小侄考虑商务司本职就是监管市场,因此离市场近了些,叔父不要嫌吵才好。” “哈哈,不会不会,如此安排正合吾意。小将军倒是有心了。”甄远爽朗大笑道。 商贾出身的他最喜欢的便是与同行交流,以前是为了寻找商机,现在又多了一层监管的职责,这样安排倒是叫他喜出望外。 甄远思索一会,缓缓道:“关于商务司老夫有个提议,请小将军指教。” 见辛锐欣然恭听,甄远道:“商务司毕竟是朝廷下设,而商贾最害怕的便是和官家打交道,因为这天下除了北海一地,商贾在哪里不是低人一等,受尽盘剥,又哪有有平等二字可言。因此若是小将军想要将北海商贸更进一层,不若在商务司下设置一个商会,老夫以官商忝居会长一职,所售货物,譬如渔盐铁器、杜康酒等北海官制商品;其他成员,就由各地前来贸易的几家大户各出代表,譬如西凉马家、关中李家、西川张家、荆襄王家等等,每家皆占商会一席,关于贸易方式、赋税等事项,由商会众议之后,再由商务司呈交将军府定夺,这样一来,商贾自己有了发言权,便会更加积极地在北海开展贸易,长此以往,不愁商务不兴。” 辛锐边听甄远所言,边庆幸自己得了一个大才,似这般超前构想,非甄远这种商海里浸yin多年的大人物,又有谁能够提的出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资本主义萌芽足足到了明朝中后期才出现,而重农抑商的社会基调,决定了商会这个团体在中国直至清朝才出现雏形。
也许历朝历代都不乏甄远这种经商奇才,但他们却没有遇上辛锐这个穿越人士,没有适宜的土壤供他们成长发展,因此都被无情地扼杀在以农为本的政治体制之下。甄远的构思虽然只是个大概,其中不完善之处还有很多,但辛锐自信以自己在后世的所见所闻,为商会添砖加瓦并非难事。 “好,叔父所言极是。造纸试验的同时,成立商会之事便也劳烦叔父费心了。关于商会我提这样几点,请叔父参详。首先进入商会之人选需要摸清底细,不能鱼龙混杂,以免有细作混入其中,窃取商业机密,对我等不利;其次建立等级制度,对与北海长期开展贸易的几家大户,不妨多让些利润,再从商会里多分一些名额给他们,给他们更多的权力,商人无非重利,北海的环境大好,又有如此优厚的政策,想必他们自己也会心知肚明,趋之若鹜;再者关于货币购物、以物换物等具体事宜,商会要拿出章程,凡在北海经商者,都要以此为准绳,若有投机倒把、作jianian犯科败坏北海商会者,必须严惩不待,以儆效尤。”辛锐想了想细节,补充道。甄远是个明白人,自己这些法子无一不是金玉良言,想必他一定惊喜。 果然,甄远大喜过望,惊叹道:“小将军所言字字珠玑,老夫空活四十余载,也不过只是有个小小设想,哪知小将军竟能举一反三,懂得商会之奥妙。” “小侄亦不过是略有些心得,怎敢与叔父相比,叔父这个商会的提议,才是创世之举。只怕后世里若是尊起商圣,也轮不到范蠡公了。”辛锐适时地送上一顶高帽,把甄远捧到了天上。 有了侄女和辛锐的亲事在前,再见辛锐对于商务竟如此精通,甄远实实在在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只觉得上天待自己不薄,能让四十多岁已近老年的自己寻得这一片大好天地,放手施展。 “小将军谬赞,老夫岂能和陶朱公这般先圣相提并论,当不得,当不得。”尽管谦逊,甄远眼角眉梢的笑意却是怎么也遮掩不住。 “叔父尽管放心施展,若是有什么违碍之处,大可以找子仲、公佑商议,若是他们不能决断,叔父可径来将军府找小侄。尤其这商会的章程,乃是重中之重,还要请叔父多多费心了。”辛锐深知设想虽然美好,但前路却绝非一帆风顺的道理,因此勉励道。 “小将军请放心,老夫从不轻易许诺,既然已经应了做这商务司的管事,便一定不负所托,一年之内,定要叫小将军看看北海新气象。”甄远郑重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