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6.以战促宣美利坚 (第1/2页)
中苏布局之后,欧美其实是惊疑不定的,虽然对方看起来是退了,但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很难做出真实判断。 俄罗斯传出的信息心理战理论是非官方性质的,算的上一家之言,它虽然提供了一种思考模式,但如果要拿这种扑风捉影的分析对整个大局做出解释,谁都无法接受。 虽然如此,美方还是就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应当说,信息心理战并不是从理论开始的,它一直就若有若无的存在,只不过没有上升到达规模应用,影响系统决策的层面。 像战前动员,发传单这类其实都算的上信息心理战的手段,各国军方都是运用成熟的。 人们之所以一开始不敢太高看信息心理战,是因为它一直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是对正面战场的补充,作用既不主要,也不明显。 而事实上,信息心理战理论的真正来源,并不是原有的舆论宣传战,它是从核战的理论推演中产生的,所以先天的具有最高的备战级别。 而西方,从民间接触到这种理论,并没有立即意识到这一点,也不认为是它的存在导致了中苏的巨变。 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是无法短时间内调整过来的。 信息心理战被暂时划归情报部分,还远远谈不上影响最高层决策。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发展,美国人也终于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在当时的环境下,尤其是冷战状态,既不是打仗,又谈不上和平,想要影响对方,采用信息心理的方式,几乎是一种必然选择。而如果这个作战的级别太低,仅仅是发发传单,搞搞统战,根本谈不上起作用。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影响的对象越广泛或者越高级,取得的成就才越大,所以他们首要的目标,是先要进入己方的决策视线,才能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争取最大的战果。 所以最初的研究报告,不是侧重于如何影响对方,而是强调对方影响己方的可能,由此对高层敲响警钟,引起重视。 很显然的,比如一个高层决策,很大程度上依赖领导意愿,特别是战时具有特殊权限的时期,那么如果,这种决策中,潜伏着受到对方影响的可能,这种失误就将是战略层面的。 而信息心理战很容易就会锁定具有最高决策权限的人,以达到擒贼先擒王的效果。而且它的影响方式不一定是攻击性的,有可能只是潜在的诱导你的倾向,很难被察觉。 毕竟,人根据得到的信息做判断,主观性很大,同样的一份文件,可能看的时间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重大差异。 比如谈生意的人就知道,傍晚的时候成功率更高一些。 商人都能够有意识的利用这些细节,何况是间谍部门呢?他们对人的特点,性格研究的只会更透彻,有时候非常间接隐蔽的影响其中某一个因素,就造成结果的不同。 从科学的角度理解,我们可以把决策人看做一个黑箱,它通过信息与外界交流,通过输入产生输出,如果想得到特定的输出,就需要特别的输入。 所以信息心理战对领导人来说,是攻其必备,不得不重视,谁都害怕成为信息的傀儡而不知。 所以从信息心理战的防守方来讲,就必须有和领导人相匹配的级别,权限。 相应的,策划影响对方的级别也水涨船高起来。 人们的目光很自然的瞄准了新闻事件。 要知道,领导人虽然身边防护严密,但他要开展工作,就不能不看文件,不能不了解时事动态。 而要在这些信息渠道上动手脚,cao作对方的核心文件显然是难度很大的,而影响时事动态则存在巨大的cao作空间。 所以,一个极其巨大,长远的信息作战规划出台了。 它的手法,就是cao纵时事动态。 只要对方有报道,有关注的地方,就有参与和利用的价值。 美国人有完善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他们知道热点事件是如何传播并影响群体思维的。 反过来,为了有效的影响群体思维,他们自然会有意识的参与和制造热点事件。 而且他们不是小打小闹的。 比如海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