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霸天下_第232章 内忧外患的明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2章 内忧外患的明朝 (第1/2页)

    此时,兵部尚书陈新甲正在禀报前方传来的最新战报。

    7月19日,皇太极亲率大军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并突袭塔山夺取了明军的粮草。

    洪承畴很害怕,想打打不过,想守但送粮之路已被截断。

    由于粮草被夺,八个总兵决定次日一早突围南逃。结果,大同总兵王朴这个怕死鬼,当夜就率部首先突围逃跑,导致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十三万明军自相践踏就伤亡近一半。腿脚利落的马科、吴三桂等相继逃走,诸镇兵皆溃。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腿脚不利落的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

    锦州之围益急,而松山外援亦绝。

    吴三桂等八个总兵还被称为什么八大将,到了清军面前连******都不是,没打仗呢!腿就筛糠了,一个跑的比一个快。

    听过战报后,金銮殿上陷入了死寂,但那只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奏。

    崇祯帝知道自己这次又错了,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错了多少回了,反正就没做对过。难道,自己真的不适合当皇帝吗?有时候,他也在内心深处问自己这个问题。

    崇祯帝不适合当皇帝也没有办法,因为没有人能让他下岗啊!

    目前,明朝对大清最重要的松锦之战,虽然还没有彻底失败,但已经大势已去了。上到崇祯帝、兵部尚书陈新甲、辽东监军张若麒、下到领军的洪承畴、吴三桂等八大将,包括最后被派去救援洪承畴而龟缩不前的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等人,不是不懂军事、没有见识的无能之辈,就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试想,如此重要的战役,却由这样一群腌臜泼才领导,明军不败才是怪事呢!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明朝已经不可抑制的走向灭亡,已经无力回天了。

    明朝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原因众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制度问题。中国的封建君主独裁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的民国建立,而欧洲各国早在17世纪就已经开始进行革命,纷纷推翻封建君主独裁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比中国早了二百多年。限制君主的权利,是为了能集中更多人的智慧,一起来管理好国家,而不是再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交到一个人的手里。

    封建帝制就决定,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交付到一个人的手中。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历史上真正的明君不过是凤毛麟角,如果这些皇帝是一个达到及格的普通皇帝倒还好,可惜,还有很多皇帝是不及格的昏君。而我们国家和民族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遭遇的又都是这些昏庸到极点的昏君,例如明末的崇祯、清末的慈禧和溥仪、民国的袁世凯等等,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交到这些人的手里,结果就是用屁股也能想到。

    当然,最后的结果我们已经从鲜血淋漓的历史上得知了。

    人和人在后天上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先天上总体是没有太大差异的,智力先天残疾除外。也就是说,人和人生来没有什么差距。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超越我们,不是因为他们的人民天生就比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早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在制度上超前我们了几百年而已。

    众所周知,只有竞争才能使人类不断进步,所以,竞争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明朝衰弱还有其他的原因。

    从内部上说,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连年战争耗尽了明朝国力,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再加上因为小冰河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了明朝百姓的负担。从1627年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最后到李自成、张献忠等频繁的农民起事,更让千疮百孔的明朝雪上加霜。

    明朝是内忧外患啊!

    富有和富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伊拉克、阿联酋、沙特等国都是富得流油的国家,他们是很富有,但都不强大;他们就像是一个手拿金元宝的孩童、一只待宰的肥猪而已;当有人垂涎他们的金元宝或者肥rou时,就会宰了他们。现在,伊拉克变成什么惨样世人皆知,历史早就证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