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王_古军事辩难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古军事辩难一 (第2/2页)

【战守十策】:

    “贼之扑我拨夜也、或数人、或十数人、或数十人、或百千人、举无遗着、诸镇将见此、岂不心寒、岂不面頳、屡属令照贼算我拨者还算贼拨竟不见行。顷又许以中千把能扑贼拨数十人者。即升将官。即加总兵官。悬赏如此。而亦未见应也岂谓擒贼须擒王而不屑于此辈耶。断贼耳目开我耳目关系甚大。幸语两帅督诸将亟图之。千把总之功。即诸将之功。两帅之功也。此其二”

    而且,后金的探马,是精锐中的精锐,有白摆牙喇。200骑的编制,其实很大了。

    三、古代中国兵家节制伍法的问题

    我说的五人纵深是惯例,他个二百五就说我凭空想象,你也看了这么多年的古代中国阵法,该知道惯例是肯定。到了rou搏接战时,都冲上去,接近一字横队是可能的,但破不了伍的基本队列是纵深五人的传统。

    1、基本队列横向上一行完全为一伍五人或者更多人有一个巨大的毛病,就是由于伍长、什长等人是与士兵站在同一行,那么他们实际上是无法监督士兵的,由于要和前面的敌人接战,实际上连看左右一眼的时间也没有。所以明朝王鸣鹤才笑道“何以节制?”。所以戚继光才强调二伍纵队。至于战斗激烈时展开是不是一字,由战场需要决定(1),实际上此种情况极少,因为薄薄的单人横队是挡不住敌人的,至少也要两个横行。

    (1)戚继光《练兵实纪·cao马兵》:“每一阵姑以三擂、三吹、三喊、三进。于第三进之时,将原摆鸳鸯阵一齐拥上,不拘第几行,不许仍守次数,不救前列,其前列亦不要离了本伍”

    他也看不懂尉缭子,尉缭子后面还有“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前一五行,置章于首;次二五行,置章于项;次三五行,置章于胸;次四五行,置章于腹;次五五行,置章于腰。如此,卒无非其吏,吏无非其卒,见非而不诘,见乱而不禁,其罪如之。”

    他把前面同行同色看做同一伍就同一行的标志,完全是脑补,根本解释不了“一五行置章于首,二五行,置章于项”的意义。

    最明确的,就是算术,在《尉缭子》里面,没有说一行是多少人,如果不是五的倍数,那么请问怎么整除?战场上可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你算账来调配兵力。只有五人纵深为一伍才能最符合原文。同一伍的人,章放在身体上同一个部位,颜色不同代表不同的战斗序列。这和戚继光强调的鸳鸯阵分五层也是对得上号的。

    2、把一伍甚至更多人都放在同一行的第二个问题是,在rou搏战激烈时,会出现节制上的问题。

    比如接敌的第一行,原来是密密麻麻地占满,当战斗进行一段时间后,有负伤撤下的、有当场战死的,会在阵线上留出缺口。这时候,后行与缺口相对应人应该怎么办?

    直接上去?那你听谁的?本行的伍长、什长、百长的话听不听?他们的性命你保不保?你所在的战斗团体在哪?束伍、连坐相保的军规又如何实现?

    如果不上去,等本行伍长、什长、百长的号令,那么,贻误军机的罪算到谁头上?

    说一千道一万,一伍的基本队列是纵队,是由古代近战rou搏的客观需求决定,是数学。近战rou搏首先接敌的是第一行,第一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纵向上的后方,及时提供支持才能保命并形成巨大战斗力。否则,就会出现第三个问题:

    3、即战斗阵线由于互相支援的需要,出现向以伍长、什长、百长等为中心聚集的现象。

    当第一线出现向伍长、什长、百长等为中心聚集的现象时,必然阵线会向中点收缩,在两边出现阵线缺口。那么,第二行的兵卒怎么办?和本行的伍长、什长、百长等同进退?还是前进补窟窿?那什伍联保连坐怎么实行?

    所以,真正在实战需要上可能要求一伍全在同一横行的,只能是纯射击、不参加rou搏队,因为射击阵型讲究密集齐射,讲究火力覆盖,横向上同时行动更有利于发挥齐射的威力。

    但是古代有几支军队富裕到了可以让弓弩手完全不参加近战的?这是多么大的兵力浪费?

    所以戚继光在授予士兵兵器上,倾向于选择同时给予远程兵器和近战兵器,这在《纪效新书·十四卷本之三手足篇》里把道理说的很明白:

    “授器解:卒既选成,随授以营伍之制矣。比以器械为爪牙,大概有二,不过远近之分也。远多近少者,合刃则至败;近多远少者,未接而气夺。远近不兼授,则虽众亦寡。大概每一兵必授以远器,御敌于百步之外;必授以近器,为角于手足所接。。。。。。”

    4、说一千道一万,军事是科学,是立足于客观世界的科学,无论中国、外国,黄种人、白种人,都要遵循科学而来,强分区别是白痴的行为,特别是到了近代,外国的月亮就是圆,洋人的jj就是大,中国人,中国男人,未必是生理阳痿,更可能是心理阳痿。《孙子兵法》一开始就说庙算而不说各种计策,是千古警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