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序之三 (第1/2页)
愔愔想想大娘之言十分在理,只能求助着看着大娘道:“那依大娘之见该如何是好?” 嫣儿安安静静地在一旁不吵不闹,只拿一双乌黑的眼珠子定定地瞧着这位大娘。 大娘见愔愔说话温温柔柔,嫣儿生得模样齐整,娇憨可人,便道:“这样吧,京师这么大,你既是寻人,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寻到的。我就住在城东的桃叶渡口,若不嫌弃,家里倒还有间空屋子可以租给你。” 愔愔心思虽单纯,但一路走到京师也颇多不易,心下便有些谨慎,问道:“不知大娘家中还有何人?会不会叨扰?” 那大娘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哪里还能有什么人!我是个寡妇,二十几年前刚嫁人没多久,夫君便被征入军中打仗,这一去就没能再回来,就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我总指望着不定哪天他就回来了,于是摆了个面摊子等着他。这一晃都二十几年过去了,其实我心里也知道,他是回不来了,只是这日子还要过下去。” 愔愔想起爹爹临终前的殷殷嘱咐,不由得又添了几分心伤。停了一瞬,方觉自己牵起了大娘的伤心事,慌忙道:“都是我的错,惹大娘伤心了。” 大娘反过来安慰愔愔:“我夫家姓冯,你就叫我冯大娘吧。这么些年过去了,早就不伤心了。倒是你,一个人带着孩子,夫君又不在身边,我与你们娘儿俩倒也投缘,这租子也不必算了,面摊儿上忙起来时一个人也顾不过来,你帮忙照应着,得空时,便去寻你的夫君吧。” 于是,愔愔带着嫣儿在冯大娘家安顿了下来。 她终于知晓这四年来赵勉扶摇直上,在京师风生水起,早已将她们母女抛诸脑后。然而愁肠绕尽百转千回,却仍是拿不定主意,不知接下来到底该如何是好! 爹爹的话语在耳边回绕:我们沈家不会出哭哭啼啼的秦香莲,回赵家村,自个儿好好活下去。可是,不去见一见他,不问个清楚,自己能甘心吗?人近在眼前,她却如此踌躇着,过了一个多月,到了中秋团圆节。 八月十五中秋团圆节,皇帝宴请群臣。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国公王亲大臣们也会携家眷出席。 马皇后已薨逝,如今便由着统领后宫的宁妃郭氏(注2)领着宴席上的女眷们拜月,以示家国天下大团圆。各色果饼九九八十一种,取长长久久之意,每种错瓣摆成莲花的形状。民间也有拜月的习俗,平常人家不过朝东设供案、摆供品。 冯大娘年年自己过中秋,今年家里多了两个人,尤其是嫣儿整天大娘前大娘后,一会儿夸大娘面煮得好,一会儿夸大娘衣服缝得俏,哄得冯大娘眉开眼笑,早早地收了摊子。 幕天斜阳,西长安街两旁梧桐树的叶子黄了,她们三人路过街口时,恰巧一阵秋风吹过,梧桐叶子轻飘飘地落了下来,愔愔伸手接住,心一阵一阵地凉。 远远瞧见一名男子正策马缓缓进入西长安街,一顶四人绿呢轿子正往外走。那男子见了,忙勒住马下来迎了上去,轿子亦停下,里面走出来一位官家少妇,男子上前握住了少妇的手道:“怎么自己跑了出来,不在府内等我接你?” 少妇笑得温情:“今日是圣上的拜月大宴,怕误了时辰,故而赶着自己出来了。” 愔愔瞧了个分明,那男子不是赵勉却又是谁!嫣儿虽自三岁起便没再见过赵勉,但也总觉得哪里不对,紧紧地拉住愔愔的手不肯走,口中唤道:“娘亲,娘亲。” 愔愔慌忙捂住了嫣儿的嘴对冯大娘道:“我们走快些吧,可別惊了官爷的马。” 冯大娘挑着担子,没有看到那一幕,不知所以,笑呵呵道:“是要快些了,今日要拜月神,回去还得准备祭品。” 赵勉将夫人送上轿子,再度翻身上马侧身时瞧见了愔愔的背影和不断频频回首的嫣儿。心中一惊、手上一抖,缰绳软软地滑落下来,须臾间轿子行了出去,马却停在原地。 绿色轿帏被轻轻掀开,少妇探出头来,疑惑道:“官人,怎么了?” 赵勉方回过神来,忙紧了紧手中的缰绳道:“没什么。” 天朗气清,愔愔怅然望着那一轮明月高悬,一分秋,一分憔悴,始觉人生凉初透。 冯大娘忙里忙外准备着供品,一惯乖巧伶俐的嫣儿今天倒没有跑去帮忙,只站在娘亲的身边,不住地轻声问道:“娘亲,那是爹爹吗?是爹爹吗?” 愔愔看着嫣儿无助的小脸,咬着唇死死地不肯开口,怕自己一个忍不住落下泪来。 冯大娘察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