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起竿(下) (第3/3页)
长提醒,自己都快忘了。
“那大兄的意思是……” “明儿你就与李家把日子定了,赶着月底前冲喜。” “冲喜?”他看着兄长的笑意,皱起了眉头。 …… …… 此时的李格非一家都是做客在苏府,苏家人丁兴旺,门徒又遍布京师,所以在今天这日子便有不少门生客拜礼,热闹程度上丝毫不弱于御街天桥。只是这宴饮间,本该活跃的苏符却怅然萧索。撇下族里的堂兄表弟独自在角落喝酒,远处苏迈几个本家长辈看到,都露出了无奈的笑,毕竟是年轻人,倒是王素卿给他们打了个眼色,而后支使女婢过去把人唤来。 “不知伯母有何差遣让仲虎做。” 他彬彬有礼的,怎么看都让人喜欢,王氏笑着说,“我左右不见安安那丫头,怕是在府上迷了路,还请劳烦侄儿去将她寻来。”她话里的意思旁人都听得出来,所以也是几声善意的笑声送过去。 苏符领悟过来,赶忙是拿了借口去亲近佳人。 他前脚刚走,这王素卿却是忽然拉住苏迈妻子石氏的手,低声道,“这席中无趣,jiejie不妨与我一道去听个墙角如何?”她这想法倒是让石氏有些意动,只是碍于主家身份,所以有些犹豫。 正摇摆间,王素卿忽然是按住额头喊疼,而后就理所应当的让石氏送她下去歇息了。 石氏摇头苦笑,好在不是什么大宴,而且苏轼、李格非几个也都在书房商议要事,所以这大堂里就很是自由了。 …… …… 后间专供女眷歇息的小别院里,一条三步宽的绿荫碎拼小道从门洞蜿蜒至廊道台明,路两边栽着光秃秃的海棠月季,檐廊上是被风吹摇曳的罗娟灯,烛火昏黄,有些孤冷的感觉,但也正是适宜人想事情的僻静场所。 俩女婢候在进门处的廊道口小声说话,忽然见到苏符从外头进来,赶忙施礼,但被苏符硬生生的阻了,示意她们安静。 “李家娘子呢?” “李家娘子一直坐台明那儿,奴婢们不好打搅。” 顺着女婢的指引方向望去,果是看到李清照背倚着廊柱坐在楣凳上,她眼睛望出去的是院墙外头,那里是苏府后门的小巷,经常有顽童小子打闹,忽然,有一枚果子飞进来,骨碌碌地滚到她脚边。 李清照拾了起来,端详了会儿后走下台阶,在路边的花圃地里将这枚果子种了进去,拍拍手上的泥土。 “李家娘子怎得一人在这儿?” 李清照回头看去,见着是苏家那四少爷从台阶上下来,有些疑惑,但还是好生回了,“妾身微感不适,便不去前堂打搅了。” 苏符神色一黯,他一直在后头看着李清照将这枚果子种进土里,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看清楚了对方手里的那枚果子,或许对方只是随意之举,但在他眼里,却怎么看都是充满了深远的情意,正欲开口间,头上忽然荡起了雪花,轻飘飘的,落在桠枝泥土上,也落在对面乌黑的发髻上,像是别上去的梅花簪子,异常的美丽。 “李家娘子既是身体欠佳,不若让符送你回府吧。” 李清照看着他。眸子眨了眨,有些不明所以,但对方如此热枕。也就不好拒绝了,点点头,“那我与姨娘说声,免得让她担心了。” 两人随即一道从北边门洞出去,边走边交谈着话,远远看去,确实极为匹配的模样。后头摸过来的王素卿和石氏相视颔首,满脸笑意,她们并没有听见谈话的具体内容。只是看着两人相处友善,心中就极为欣慰了。 王素卿道,“jiejie若是有意,不妨两家找个日子把事说了。既然大家都不是外人。也不用那般客套。” 石氏看她一眼,忍不住揶揄道,“瞧你这模样,又不是嫁不出女儿,急的什么?” 王素卿被她笑的有些心虚,尴尬的回了句玩笑,其实心中又何尝不是苦涩。 …… …… 苏轼书房内,是安静到肃杀的场面。与外头的酒宴曲乐声相去甚远,直到有几件文牍送进来后才打开了话匣子。整个房间就像是点开了火药引子般喧腾。 “此次可真是天要亡他曾布,我等扬眉之时指日可待。”晁补之捏着手上这些文牍哈哈大笑,“这两天我就与台谏几个老东西联系,此次必当旗开得胜!” “想他曾布处心积虑的谋这首辅之位,如今却在这沟里翻船,真是自作孽。” “苏师此法真乃上举,门生唯有叹服。” 所有人都是在那儿大唱赞歌,就是平时稳重的李格非也是喜上眉头,“原本还想着我元祐一众反戈无望,即便是有机遇,怕也是三五年之后,可没想到才两月功夫就有了这等大好机会,苏师……”他看向案首的苏轼时,却发现苏轼皱着眉头在整理这些文牍,顿时不解道。 “苏师怎得未显愉悦,难不成其中有诈?” 他这一说,其他人也反应过来,确实苏轼的神色凝重,与他们全然不同。 苏轼放下了这些东西,眉头深皱:“事出反常必有妖,尔等不觉得事情来的太过蹊跷?” 他这一说,底下也是立马从大喜中醒来,陈师道喃喃道,“苏师如此说来,我倒是想到,市坊传言这曾布与陈祐甫关系不睦,平时也素少来往,去年曾布升入执政后就未有提拔他陈家,怎得今日来得如此突然,难不成是要安插心腹?”他又立马摇头,“可此时做来未免太过心急,不像是曾布行事风格。” 晁补之却将他们推翻,“我看是你们多虑了,他曾布如今一朝显贵,无人钳制,性情自不可与往日相比。” 这想法也算站得住脚,人一旦达到某个高度,心气想法确实会有极大的变化,只是这解释依旧无法让苏轼心安,他不由的想到苏进,那个对他恭敬有礼的商家子弟。 难道…… 现在他才意识到对方的目的,这商家小子为什么要摒弃正当权的一国首相,反过来去助他们这些落魄的老儒生,这太难解释了,若之前还可以为是他看在李清照的面上话,那如今一如既往的支持却让他不得不怀疑了。 正犹豫间,旁边问。 “苏师,那我们行不行动?还是再看看风头?” “不行。”苏轼果断的否决掉这个念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即便是内有疑点,但如今曾布是我等大患,若不趁此机会打击,今后必将后患无穷。” 他话是这么说,但心中那股不安反倒是更为强烈了。 但愿不会有事吧…… …… …… *************************************** *************************************** 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节过去的第三天,相国寺的铜钟再次震响,拉开了汴京城新的一天。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随着大庆殿前内官的这声肥诺,底下那数百臣官立即sao动起来,最终台谏言官吴材执笏出列。 “左司谏吴材有本启奏——”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