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mdash;mdash;美利坚的诞生(11) (第2/2页)
里支持美国这一方,在当时,欧洲上演了一出“大家一起坑牛牛(英国)”的大戏。 在华盛顿整训的时候,一位普鲁士人给了华盛顿很大的帮助,他就是冯施托伊本,一名曾经在普鲁士参谋部服役的军官(在这多说一句,这个普鲁士人的名字中如果带有冯这个姓氏,那他基本上就是一个军官,这所以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是由于普鲁士的现状决定的,有兴趣的可以查查容克贵族)。在当时,普鲁士军队还并不是拿破仑时期的普鲁士军队,迟钝、呆板,腓特烈大帝旗下的普军是当时欧洲各国争相模仿的样板,施托伊本的到来带给了大陆军当时最先进的训练,改进了大陆军的战术和作战纪律,使大陆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成为了大陆军得以摆脱乌合之众转型成正规军的分水岭,使之能在战场上和英军相较量。 1778年可以说是美国的转折年,但是对于英国来讲,英国就要跳着脚骂娘了。因为战事的迁延不决,还被那些造反的刁民给消灭了一支9000人的部队,最终导致自己的老对头法国等国掺和进来了。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英军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决定将注意力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决定不先解放“新英格兰”了,而是南下先去“解放”南方各州,在北方只留下纽约作为据点,和南部战场相呼应。之所以有这次转移,是因为在北美殖民地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着闹独立,有一部分人就想着留在大英帝国之中。想留在大英帝国中的那些人姑且称之为“效忠派”,在北美殖民地南部各州的“效忠派”数量要比北方多得多,第一届大陆会议中缺席的佐治亚州就在南方,群众基础比北方要好得多。这是其一,其二,南部各州距离英属西印度群岛,补给也比较方便。于是,英军便将主力南调,作为南部作战计划的一部分,英军于1778年6月18日撤出了费城,13000名英军在克林顿将军开始向纽约进行转移。 华盛顿在得到英军侧退的消息之后,立即派查尔斯李率领6400人准备爆克林顿的菊花。当查尔斯追到了一个名叫蒙茅斯的地方之后,追不动了,因为一支英军部队横亘在了大陆军追击的路线上。原来在当初克林顿撤退的时候,就想到了华盛顿可能不会让自己走的这么轻松,很可能会爆自己的菊花,于是他就让康华里率领一支小部队在蒙茅斯设防,掩护大部队的撤退。所以,当查尔斯来到蒙茅斯之后,就碰到钉子了,查尔斯应该没料到英国人居然会在这给自己摆一道,于是十分慌忙、仓促的下令撤退。主帅慌乱的情绪也传染给了部队,整支大陆军开始人心惶惶,队列一时大乱。就在此时,华盛顿和大陆军的总教官施托伊本带着7000人赶到了战场。华盛顿赶到后,第一件事就是接管了指挥权,然后指挥部队重整旗鼓。施托伊本的训练结果显现了出来,大陆军很快就重新整队,重振旗鼓。
迎者烈日,冒着酷暑,英军和大陆军展开了正面的厮杀。在这之前,大陆军打仗多是一窝蜂的进攻,就如同萨拉托加战役中的阿诺德,但是在这次战斗中,经过纯正普鲁士调教的大陆军开始和英军打起了正规战法,开始列队进行齐射(俗称“排队枪毙”),在齐射过后,当两军的队列相距一定距离之后,士兵们开始冲锋,进行白刃格斗。经过普鲁士训练之后就是不一样,大陆军始终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在刚开始了解到的时候,真的是大陆军之所以能够占据主动是训练的原因,但是我后来想又不对,因为英军总共才13000人,康华里率领的部队只是一支起掩护作用的小部队,而大陆军前前后后总共有13400人抵达了战场,这除非英军各个都是神枪手外加武林高手,才能不被大陆军压着打。 入夜之后,完成了掩护任务的英军悄悄撤退,华盛顿在得知消息之后也没有追击,双方损失兵力都在350人左右,然后双方都宣布是自己赢得了胜利。在我看来,还是英军赢了,毕竟在大陆军绝对优势兵力之下完成了掩护的任务。 蒙茅斯之战是英美两军在北方的最后一场大战,直到战争结束,英军就一直龟缩在纽约城里,主战场从北方转到了南方,在新的战场,英军会如何进攻呢,大陆军及其盟军会如何应对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