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文艺_第65章 历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5章 历史 (第2/2页)

    现场主持人与在座的两岸文人们都惊呆了,这些事情,有的他们知道,但跟具体的他们也都是听着青年人说起才了解到。这些历史平常人很难发现,但是只要这些文人们回去仔细查一下,就会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说的是不是真的。

    现场寂静了很久,不知道何时起,一个巴掌声出现,紧接着无数巴掌都响了起来,这一刻部分大陆和湾岛,都为徐乐安的话语所震撼,情不自禁的鼓掌起来。

    至于之前提问的那个青年,早已经没有了洋洋得意,此刻一脸庄重的来到徐乐安身前,向他深深鞠躬致敬:“谢谢,今天学到了很多,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是差了些资料,但是了解的根本没有你说的这么详细。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还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两句话我会记住一辈子。”

    将那人弓着的身子拉起来:“咱们两岸都是血脉相连的兄弟,不用这样客套。因为历史原因才造成现在的情况,其实这也是苦了两边的百姓。希望以后我们都能好起来。在这里再次利用这次机会,想把我写的一首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以后再次团圆,这首现代诗名字叫做《乡愁》。”

    经过之前的一席话,众人早已经被徐乐安征服,听到还有诗歌,立刻都停止了鼓掌安静下来,只有徐乐安的声音飘扬在人群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徐乐安念出这首《乡愁》,众人也都沉浸在淡淡的忧愁中。

    在所有人还在回味中,徐乐安将话筒放在台上,挤了出去。

    这是一代文学大师余光中的现代诗。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

    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国家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这首诗歌的出现,那股淡淡而又不可抗拒的乡愁感情立刻让在场所有人沉浸其中。不知道谁第一个清醒,继而所有人都回过神来,讨论声不绝于耳,所有人都好奇的打量着刚才的那位青年,可惜已经找不到他的身影。

    正当众人对徐乐安身份无比好奇的时候,坐在作家席位上的一位全场资格最高的作家猛然站起身来,情不自禁惊呼出声:“是他!我想起来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