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_终章 不如归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终章 不如归去 (第3/4页)

,就以云南节度身份知云南,云南仍旧给段家世代治理。”

    然而老段心灰意冷的样子拒绝。他分明为情所困,却说一心向佛要出家。高方平觉得么,兴许高泰明那孙子管不了屁股,给老段戴绿帽了,老段心灰意冷下连子孙都不信了。

    话说金庸专门写一段周伯通段智兴和英姑的三人行,应该是有原因的。段家应该经常遇到这种事。

    但老段是个好人,他不想为情杀人报仇,最终,他的梯度在汴京大相国寺举行,赵佶亲自参加老段出家礼,最后么,还是让他回大理天龙寺住持。

    于是宣和二年六月,赵佶下诏撤销大理国号,设云南路,又设大都督级昆明府,张绵成成为大宋第一任昆明知府、兼云南路安抚使。

    之所以是张绵成上而不是林摅,那是因为云南没什么戾气,高原上的人们懒懒散散的,小富即安,温吞吞的,戾气都不重。老段再三请求大宋要善待云南子民。

    其实大理的纳土归宋,在彼时的大宋是有阻力的。妈的以前是国土越多越好,现在大宋日子好过了,一些人便不想要那个落后地区。然而大魔王说了,自诸葛亮平云南之后那自古以来都是汉家之地,必须收回来。赔钱也要收回来,慢慢的还是会赚钱的。

    与此同时,仍旧信道的赵佶、不知他是不是与段和誉座谈时受到了启发,有天赵佶说梦到太上老君云云,于是赵佶也想潜心研究道法了。

    宣和三年元月,赵佶退位为太上皇,传皇位于太子赵桓。普天同庆。

    赵桓时已二十一岁,正当青年时。

    然则年三十的高方平两鬓已有了不少白发,上表皇帝和王太后称:“十五度春风秋雨,十万里路云和月,臣累了,纵使有些才华亦已用尽,无法再为国效力。”

    身体不好的太后娘伤感落泪,苦言挽留多次。高方平断然拒绝。

    其后,赵桓亲自三次来请,高方平都避而不见。

    逼得没有办法之下,高方平跑杭州去,躲在了太上皇赵佶的行宫中避风头。因赵佶卸任后也在杭州,所以赵大傻不敢去杭州装逼,只得就此作罢。

    这些年经历了太多,高方平真的累了。此外呢,高方平教出来的徒弟只有高方平懂。那个赵大傻早年看着傻,其实乃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当年任职太子太傅后,高方平对他已是倾囊相授。

    两个大魔王,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赵桓会是个好皇帝,却也会是个魔王。高方平这辈子不想造反,也就不能在新任魔门领袖治下了,那会死人的。

    要说呢,大宋不会随便死。可惜高方平宰执近十年来,变法太彻底。又依托战争状态,官员免死的规矩几乎不在了。当年的军改和反贪风暴中,死去的士大夫可不是一百两百那么少。

    气候和土壤已经变异,现在官员已经会死了。世事并不总是一成不变。

    师承大魔王的明君赵桓提前登基后,早有了对权利的**,且他已经对高方平有了少许忌讳之心。这当然瞒不过高方平,高方平斗得过他的,却要花费太多精力,还要伤害太后娘娘和赵佶的感情。

    最重要的,和赵桓斗就等于颠覆了高方平的一生,高方平的集权依托的是皇权和忠君报国。高方平不想改变初衷,不想否定自己的一生。

    于是高方平真的累了。

    太后娘她不承认儿子这样。娘么,总是觉得她的孩子是完美的。对此高方平一句没有多说,递交了辞呈后愣是不见他们娘两。

    赵金奴是个有良心的姑娘,时已是个绝世美人的她最了解兄长了,当她发现赵桓变了的时候,急急忙忙来找高方平报信:让高方平想办法和皇帝哥哥谈谈,消除彼此间的误会。

    “乱讲。小官家他好好的,做的面面俱到,哪有问题。你想多了。”

    当时高方平这么呵斥赵金奴,且以太师身份罚她去杭州找赵佶尽孝道,以避开京师这个泥潭。否则有良心的人最是冲动,她长成了却年轻冲动,高方平不想她有事。她真算是高方平一手带大的人。

    赵金奴当然没乱讲,高方平比她早三年就知道了。大魔王教出来的弟子,当然是魔王。

    其实赵桓这个时候主要是想有存在感,想有点权力,欺师灭祖倒是不会。

    见高方平辞职那么坚决,毕竟是他的师傅,所以赵桓当时是真心多次挽留。说是“没相公在,朕这心理总是不踏实”。

    高方平觉得他或许在说真心话,但也仅仅是现在真心而已。将来权利**的增加,太后又不在了,仅仅是赵金奴的亲情,是绝对压不住他的。

    于是高方平远赴杭州前,写信给赵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人做一代事。臣高方平这半生有过诸多错误,做的不完美,但是及格了。我对大宋的服役已经完成,不要在要求我。”

    “相公欲往何处,会留京吗?”赵桓当时很难过的语气写信。

    “不会留京,和老官家一起习惯了,没他在还真不习惯,臣要去杭州和他搓麻将斗蟋蟀。”高方平如此回复后,自此举家离京,去杭州赵佶处蹭吃蹭喝……

    那些年,赵佶变为了个大滑稽、老顽童。

    高俅老了,不陪赵佶了。于是高方平和赵佶斗蟋蟀玩乐,自是不在话下。

    后来李清照也移居杭州,作为红颜知己她从不要求,却喜欢摸摸跟着高方平走。

    什么叫大宋最强纨绔呢?

    在杭州时期高方平性情大变,那才叫纨绔,比当初的花花太岁还蛋疼。整天带着富安这个忠心耿耿的老流氓,到处招摇过市,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神经兮兮,疯疯癫癫。

    赵明诚那群文青党和高方平群殴过几次了。被打的满头大包。写文章也骂不过高方平。人家高方平说了,小赵他文笔不行,见识有限。看似辞藻华丽,实际不接地气,有个卵的用处。

    当年的花花太岁是高俅撑腰,杭州那些年,则是太上皇撑腰。

    杭州知州几次来客气的说:“老相爷您悠着些啊,别闪了您的腰,也别让小的们难做,现在的天下,是会追责的。”

    然而每次遇到这事,老顽童赵佶便跳出来说:“你不想混了啊,小高是朕的人,一生都是。来啊,给朕把知州乱棍打出去。”

    那些年,杭州知州最是难做。就因为遇到高方平这个老纨绔,以及赵佶这个老顽童,谁都没办法。

    最后赵桓看不下去了,亲自来杭州,以关心的名誉,实则是暗示“两个老不休,别在让朝廷难做”。

    赵佶骂他:“傻子,你一辈子都是傻子,你根本不明白缘故。”

    或许两个老不死真有原因,然而也真把赵桓气的脸红一阵白一阵。

    大器晚成的赵桓,这个时期的行事作风,让高方平看到了李世民的痕迹。

    妈的既然是李世民,小官家他如何能容忍大纨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