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又得一块地 (第3/3页)
活设施也得有吧,商场、幼稚园、小学、中学,各种地悠闲娱乐设施。
麦理浩是想下盘大旗啊。 看来我真是小瞧他了,还以为他只是为了政绩,才希望李怡炫把“空中的士”项目留在香港呢。 现在回想过来,李怡炫是大大的错了,麦理浩是在下一盘大旗。 在后世,人们把七十年代的香港称为麦理浩的时代,是很多香港人记忆中的“黄金十年”。是很多人眼里港督励精图治,港人奋发向上的十年,也是香港意识诞生的十年。 这十年里,麦理浩做了很多事,他成立廉政公署将廉政风暴从公务员队伍一直刮到工商界。 不顾工商界包括亲北方的左/派/人/士的反对,颁布一系列保障工人健康,薪酬、福利的法律法规,提高和增加各种社会福利津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广建公屋解决市民居住问题,广建公立医院为市民低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医疗服务,改善公共交通兴建地下铁,修建大量的公共的体育文化设施。 政治上扩大市民的参与度,财政上推行“积极不干预”政策,经济上支持码头扩建增加货柜吞吐量,成立理科院校培养技术人才,支持本地产业又劳动力密集型向多元化,在其任期内香港的电子产业飞速发展,到1979年香港有电子企业1041家,随着大量的社会建设的推行,香港的建筑业也得以飞速发展。推动金融业发展,奠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 在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的扩大了香港人的参与度,如增加立法局议席,在自身形象上麦理浩亦十分亲民,在其推动的“清洁香港运动”期间曾亲自参与清除海滩垃圾活动,1975年更是促成了英女皇访问香港。 种种这些,都是麦理浩在任港督的十年施政时间里一件一件做出来的,在那以后,没有一个港督或特首能达到麦理浩的高度,更不要说超过他了。 麦理浩主政的十年,是香港人踏踏实实的能感受到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福利增加,社会进步,政府有为的十年。相较于一条河对面的北方,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人民生活在动荡不安和极端贫困之中,文/革/武/斗时不时从那边飘来得几具尸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香港才是他们最佳的安身立命之地,对香港的认同感也日益加强。 也就是在这十年时间里,香港人逐渐诞生了香港意识。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麦理浩在香港推行大刀阔虎的社会改革的动力是什么?麦理浩在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的时候,很多香港市民似都漠不关心,他们基本上不相信麦理浩真的有勇气和能力清楚腐败,麦理浩的诸多改革也是受到各种势力的反对和阻挠的,他究竟是如何完成这些改革的呢? 事实上,1960年代的两次工/人/运/动,尤其是六/七/暴/动对殖民地政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麦理浩的前任港督也意识到必须改革,必须正面回应市民的呼声,麦理浩的一些改革只是继承和扩大了他前任港督的改革计划而已。 另一方面外交官出生的麦理浩在1971年就任港督前就在考虑香港的前途问题,因为新界的租约到1997年就将到期,而香港未来的归属必将在1980年代定下来,而七十年代则是为未来中英谈判准备的十年,麦理浩认为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虽然愿意接受现状,但是关于香港未来的谈判迟早会到来,只是越迟越好,具体什么时候他也不知道,但是在中英谈判前他们能使香港繁荣、团结、满足,至少避免成为外界的笑话。 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将香港打造成”具有国际地位,具有高素质的教育、科技、文化的工业,商业,财经设备的模范城市“。进而使中国既能从香港得益,比方说49年后对香港食品和淡水的出口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外汇收入之一。 麦理浩做这一切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想让中国不愿意收回香港,即使收回香港也会给香港一个特殊的地位(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可谓正中麦理浩下怀),这样就能保障香港市民的生活方式不变和英国在香港的利益。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市民认同,这也是麦理浩改革的内在动力。 了解了麦理浩的施政纲要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看麦理浩给李怡炫划的地方,看看他给李怡炫各种政策上的优待,又何尝不是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麦理浩下的耳下实在是太大,大得让李怡炫找不到任何的理由来拒绝他。 在他看来,香港的经济未来越发达、越繁荣,未来在面临大陆的时候,就能获得更多的特殊优待,以及更高的特殊地位。 这是麦理浩希望看到的,更是李怡炫希望的,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 干了!!! “感谢麦总督的好意,低我买了。对了,替我问一下港督先生,有没有兴趣再搞一个元朗半导体开发区,我想建芯片工厂。” 作为麦理浩的秘书,几乎就是他肚里的蛔虫,麦理浩的想法他是一清二楚。李怡炫刚才这一番话,让他瞬间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非常清楚麦理浩一切施政纲领背后的真正目的。 秘书心里直叹,怪不得总督这么喜欢他,要开飞机厂就给他执照,要开兵工厂也给他执照,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 这个年轻人恨明白,香港经济越是发达、越是繁荣,未来才越有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