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下凡传_第四百一十章 千年之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章 千年之战 (第2/3页)

混沌未开的时候,在混沌的中央,有一块浑圆就像是一枚鸡蛋。这块浑圆里有着一个巨人。这巨人醒来,用一万八千年把这“鸡蛋”横着劈开,那清气上升,成了天,浊气下降,成了地。盘古渐长大,顶天立地,天每加高一尺,地每加厚一尺。

    最终天地日远不再合,盘古力竭身亡,左眼化日右眼为月,毫毛成星。吐气成风喘息为云落泪变雨。

    他身躯倒下,*成了山川,骨头成了矿脉,血液成了江川大海。

    有学者认为盘古传说源出本土。炎帝、蚩尤等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南方以后,伏羲的传说演变为盘古氏,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澜认为盘古的传说,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像,创造出来的用于填补鸿蒙时代空白的。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

    最早有盘瓠之说。闻一多《伏羲考》一文考证盘古即匏瓠,即葫芦,“盘”字古义为开端,“盘”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有学者亦称盘古氏乃是伏羲的音转。盘古的名字可能源自记载于搜神记中的盘瓠。

    亦有学者认为盘古传说源自古印度神话。前15oo-前1ooo年间《梨俱吠陀》中创世神灵“阿特曼”创造了原人“普鲁萨”(或译布卢沙),普鲁萨被肢解献祭,造出了世界:“月亮由心意产生,太阳由两眼产生,由咀生出天神和火,由呼吸产生了风,由脐生出了太空,由头出现了天,地由两足,四方由耳。这样造出了世界。”普鲁萨神话或通过佛教转述入华。

    就21世纪而言,最早的盘古记载,就是这战国成书的《六韬》了。《六韬大明》中有“盘古之宗”的语句。看此句,说的是天道地德人事,也就是国事。若想国事不凶,则不可动“盘古之宗”。因此,此处的“盘古之宗”,必然是一概念,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祭祀盘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么看来,似乎是很有道理。

    可是若是认为这里的“盘古之宗”是祭祀盘古氏。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北宋《通鉴外纪》所引的《六韬大明》帝系记为:“柏皇氏、栗陆氏、黎连氏、轩辕氏、共工氏、宗卢氏,祝融氏。庸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倘若《六韬大明》的“盘古之宗”确是盘古,那这同一篇的帝系为何会将之遗忘?

    那么这个关系到国家稳固的“盘古之宗”到底是什么呢?

    《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汉书景十三王传》:诸侯王自以骨rou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封建诸侯,国土犬牙相交,即可互制,又可互助,皇帝稳坐长安,国家固如磐石。

    盘石盘古字形相似,两者抄写错误并非罕见。如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就将郦道元《水经注》中的盘石山抄成了盘古山。

    而通过《史记》、《汉书》中的决定性证据,我们则可以断定。《六韬大明》中的“盘古之宗”乃是“盘石之宗”的讹写。

    因此,《六韬大明》并不能证明先秦就有盘古。盘古的最早记载,依然是在三国时期。

    那么我们就来看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记载,除了很难作为证据的魏碑外,现存的仅仅只有三条,一个是韦昭的《洞记》。另两个是徐整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

    而我们可以看到,同是东吴治下的两个人。记录的盘古非常的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大约是这一时期盘古神话才被创造出来的原因。

    稍早一点的韦昭所记载的是,说世俗相传盘古一日七十化。虽然他说了世俗相传,但这四个字实在需要商榷。两汉时期,女娲也有所记载的,她的形象是个少妇。直到汉代后期,太一抱羲和常仪图渐渐从龙身演变成了蛇身,爪子没了,名字也变了,成了伏羲女娲。这一时期,民间才渐渐流传女娲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化,形成规模以后,又被王逸记进了《楚辞章句》,之后王逸他儿子也顺便把女娲蛇身写进了《鲁灵光殿赋》。当时《鲁灵光殿赋》的名气多响自不必说。因此汉末时期,世俗相传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是盘古一日七十化。所以我想,大约盘古最初便是由这位仁兄搞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会叫盘古,我想或许是因为看了《六韬大明》一时脑残,又或是看了《尹子盘古》,又或者是因为纬书人物巨灵胡才取得这么个名字。当然这也只是个没什么根据的意yin,不过就算盘古不是从他而出,也不会比他早多少了。

    至于他所记的盘古“覆为天,偃为地”之语,我想应该是沿袭当时的世界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河图括地象》)

    所以他这里的盘古,也就是把女娲和混沌元气相结合的产物。颇显不伦不类,因此在韦昭后面的徐整,就把盘古大改特改了一下。八万岁改成了一万八,七十化改成了九变,人首蛇身改成了龙首蛇身——我估计韦昭的记载里还得有盘古人首蛇身的语句,不过没流传下来。

    虽然徐整数体教,但经他这么一改,把女娲的显著特性去掉了,不过他又融合了烛龙的特性和巨灵的特性。烛龙是谁大家都知道,但是巨灵可能就知道的不太多了,这个巨灵不是西游记里的巨灵神,而是一个叫做“胡”的,一般称作“巨灵胡”,他生于混沌,能造山川江河。

    经过徐整的修改,盘古的形象就成了混沌之中第一个生灵,龙首蛇身的巨人以及化万物者,最初的创世神,唯一的君王。身上的特性有女娲、烛龙、巨灵以及伏羲。为什么会有伏羲呢?因为伏羲在东汉时代。也有伏羲龙状,是开辟以后的第一君主。到徐整这儿,就被借用到盘古身上了。

    在此顺便说一句。《绎史》引的是《帝王五运历年记》,《广博物志》引的是《五运历年记》,前者承袭《元气论》,前文写时我未发觉,总以为说的是一本书。

    虽然徐整完善了盘古神话,但是这盘古神话的流传范围仍然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流传。

    饶宗颐通过《益州学馆记》论断盘古图出现在东汉,他上了年纪。老眼昏花,我们自然不能怪他没看到后面的【耆旧云:“西晋太康中,益州刺史张收笔。”】,但是有些学者或者业余爱好者看到了。从此处推断西晋时候盘古已经在四川流传了。我最初看《益州学馆记》的时候也是如此想的。

    但是,《益州学馆记》是初唐刻的碑文,它的“耆旧云”说魏晋之事,真的可靠吗?

    答案是如韦昭的世俗相传一般不可靠。

    张收画的画很好,他的画名气也很大,不仅被历史记录了下来,更是被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欣赏。王羲之没听过张收这个人,却听过他的画。但是王羲之听到的这些画,不同于唐碑文所刻。唐碑文说张收画的是“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而王羲之所听到的,则仅仅是三皇五帝以来的圣贤画像。并没有盘古等人。而汉魏五书中亦记载了张收的画像,同样是说他画了三皇五帝以来的圣贤画像,也没提到盘古等人。

    所以我想,张收所画的,恐怕仅仅只是三皇五帝以来的圣贤了。耆旧云,终究只是道听途说。

    而从两晋的志怪当中。也可以看出,盘古的流传。只怕还未展开。按我个人想来,盘古的流传,大约是随着东晋后道教的发展传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益州学馆记》的碑文上说,其时周公礼殿图早已经毁坏。而南宋的楼钥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