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5章 丁巳年张勋复辟 段祺瑞对德宣战 (第1/3页)
【史要】黎元洪罢免段祺瑞;张勋复辟,黎元洪下台,冯国璋任大总统;对德宣战…… 却说,西原借款成立后,段祺瑞立即为兑现承诺而行动了。 一九一七年二月三日,因德国采取了无限制潜艇战损害到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宣布与德国绝交;同时,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竭力敦促中国也与德国断交。 一直以美国马首是瞻的黎元洪紧步后尘,表示“中国当与美国一致,美与德绝交,我亦应与德绝交”;因此,此时的黎元洪倒是与段祺瑞的意见取得了一致。 然而,三月三日,当段祺瑞主持的内阁会议顺利通过《对德绝交案》后,将《对德绝交书》递交总统府盖印时,黎元洪却忽然变卦了。 原来,敦促中国与德国断交只是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的个人意见,并不能代表美国政府的态度;因此,美国政府通知芮恩施,要他对此“务须慎重”。且美国政府已获知段祺瑞与日本人交往甚密,并在日本的唆使下准备参战,料定其中必有暗中交易不免有所担心;此时的美国政府虽然自己已与德国绝交了,但却不愿看到中国政府跟着日本人的指挥棒起舞。为了削弱日本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政府反其道而行之却要黎元洪抵制段祺瑞所为了,黎元洪言听计从;因此,黎元洪忽然改口,这下可把段祺瑞惹急了。 因为,黎元洪毕竟是大总统,没有他的盖印认可,欲与德断交则不能对外宣布,段祺瑞的一切算计也就都将落空焉能不急? 段祺瑞以为黎元洪是胆小怕事,也就给其放胆道:“大总统不必忧虑,只须盖印即可,余事皆有段某担着。” 然而,黎元洪却以“如此国事,当须慎重;各省督军若是反对,奈何?”为由,仍予拒批。尔后,无论段祺瑞怎么说,黎元洪全置之不理了。 段祺瑞这才看清黎元洪是在故意刁难,恼羞成怒之下撂挑子走人去往天津了。 身为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撂挑子,北洋政府顿时近乎瘫痪;这下可把众人急了。 众院议长汤化龙赶紧出面圆场,远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也假惺惺地劝和;均致《电》俩人“应以国事为重”,且劝段祺瑞回京主政。于是,段祺瑞摆了一番架子后,也就顺梯子下台阶地返回北京。 此时,英、法两国见中国北洋政府的总统与总理闹僵,唯恐拉中国参战之事成为泡影;于是,两国驻华公使也赶紧暗中对黎元洪施压。 而一些饱受德国人欺凌的民众皆赞成对德绝交,梁启超则发表言论称:“与德夷早绝交一日,令其少侵掠一天。” 黎元洪在内、外压力下,不得不放口答应与德国绝交了。 在梁启超的影响下,国会中除了韬园派等人欲对段祺瑞作梗外,多数议员倒也表示了支持;于是,段祺瑞的《对德绝交案》终于通过了。 三月十四日,北洋政府即《宣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 于是,各地遵照北洋政府《训令》,立即派军警进入各辖区内的德租界,收回了治权;国人为之雀跃,舒了多年压抑着的闷气;段祺瑞见第一个目的已达到,心中也甚悦。 对德绝交后,接下去就得对德宣战了。 段祺瑞为达此目的,即召集各省督军在京会议;各省督军唯恐参战后要出兵欧洲是自找麻烦,皆表示反对。 段祺瑞只得竭力解释:“对德宣战后,毋庸出兵,只须提供劳工。”而此事早已在暗中进行多年人所皆知。 同时,段祺瑞还抛出诱饵,言:“参战后诸军尚可藉此整军扩编。” 而此时,梁启超又在《外交方针质言》一文中指出:“须除疑虑,鼓勇气,破孤立,辟新局,以谋国际成员之资格。吾国必为战后世界之焦点,若不参战,自处中立,实乃孤立;平和之日,则无席矣,有敌无友,复任人宰割耳,何愚至此?”竭力支持对德宣战。 各省督军闻此言后,这才表示了同意。 然而,国人对此却并不赞同。 上海商界联合会闻知段祺瑞欲对德宣战,立即通电反对;接着,广州、武汉的商会继起响应反对参战。 于是,黎元洪就以“国人不赞成”为由,拒绝在段祺瑞递交的《对德宣战书》上签字盖印了。 段祺瑞碰了一鼻子灰后恼羞成怒,便组成了一个督军团向黎元洪施压。 迫于压力,黎元洪只得软下口气,却道:“对德宣战,事关重大;只要国会通过,吾则依法办理,绝不干涉。”就这样,黎元洪将对德宣战最后决定权的球踢给了国会。 段祺瑞见黎元洪改口了,也就不再与他计较,即将《对德宣战案》提交国会审议。 此时,国会的态度不再如前了。 韬园派的议员本来连与德绝交都表示反对的,更何谈对德宣战了。益友社与政学系的议员则主张对德问题只可做到绝交为止,同样反对宣战。因此,段祺瑞的《对德宣战案》在国会中四处碰壁了。 段祺瑞更是气急败坏,就又转向国会施压了。 段祺瑞的手下四大天王之一、时任陆军次长傅良佐为讨好主子,则利用一些市侩游民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公民团将国会包围起来,非要国会审议通过《对德宣战案》不可。然而,傅良佐的这一举动适得其反却帮了个倒忙。 已与段祺瑞关系紧张了的国会,遭傅良佐如此要挟后,使议员们感到被欺辱了;因而,连原本尚犹豫不决的议员此时也忍不住起来抗争,均表示不服而以强硬态度予以抵制。 于是,国会就以“如此《国事咨文》,用国务院名义对外宣告于法不符”为由,将《对德宣战案》搁下缓议。 段祺瑞见国会竟敢抵制,一怒之下指使督军团联名《通电》,要求“解散国会,改制《宪法》”。谁知,段祺瑞此举却遭到了内阁中多人的反对。 外交总长伍廷芳、司法总长张耀曾、农商总长谷钟秀、海军总长程璧光等四人拒绝在《解散国会令》上副署,张耀曾与谷钟秀干脆一纸《辞呈》走人了。四位阁员的举动近乎于后院起火,给了段祺瑞一个意外的打击,令段祺瑞始料不及傻眼了。 而此时,交通部法律顾问、英文《京报》总编陈友仁又在《京报》上撰文发表,揭露了“段祺瑞与日本勾结,暗中达成西原借款”一事。 西原借款事被披露,对于段祺瑞来说更如雪上加霜;当国人知晓“段祺瑞主张参战,乃是受日本人指使,实为皖系一派私利所驱,且有着如此不可告人的暗中交易”时,谴责与反对声纷至沓来更甚了。 对此,段祺瑞有口难辩,只得任由国人指责唾骂。如此一来,北京城内闹腾得无片刻安宁了。 此时,一直在静观事态进展的长江巡阅使张勋却放话道:“北京乃首府之地,岂能允许如此sao乱?黎总统若有召令,吾即进京维护治安。” 张勋手上掌有一定的兵力,黎元洪见张勋愿听他的召令心中大悦,似乎觉得腰板也硬了许多;且见国人将矛头都指向了段祺瑞,也就觉得自己与段祺瑞摊牌的时候到了。 于是,五月二十一日,黎元洪放胆地下令“罢免段祺瑞”,而任命李鸿章的侄儿李经羲为国务总理。李经羲不愿涉这趟混水而没有受命,遂由伍廷芳代理。 段祺瑞被免职后十分无奈,只得再次离开北京去往天津;但他并不甘心,拒不承认黎元洪的《免职令》,反责道:“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免除总理职务”。 段祺瑞到达天津后立即组织反击,指使安徽督军兼省长倪嗣冲《通电》宣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