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6章李大钊北京遇害 四一八宁汉分裂 (第1/5页)
【史要】“海陆丰起义”;李大钊遇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分裂;“中*共*五大”…… 却说,蒋介石在上海大开杀戒后,即成立了一个所谓的“国民党中央清党委员会”,以统一主持在全国的“清党”事宜;并公布了《中央清党委员会组织大纲》和《清党条例》,一场大规模的“反共、清党”就此展开了。 于是,已在蒋介石掌控中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及两广,即也以“清党”名义对中*共*党员和工农大众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了。 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萧楚女、“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兼广州办事处主任李启汉等义对中*共*党党员都在广州惨遭杀害。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后,汪精卫即发表《通电》,对蒋介石“对抗中央,分裂国民党和丧心病狂地屠杀工人”的罪行进行了谴责;指责蒋介石是“自绝于党,自绝于民众”。 四月十七日,汪精卫又以“武汉国民党中央”名义宣布:“开除蒋介石的国民党党籍,免去其本兼各职。”并发布《命令》:“全体将士及革命民众团体,可将蒋介石拿解中央,按《反革命罪条例》惩治。” 同时,将“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所统率的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三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及总预备队都划归“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直辖指挥,以剥夺蒋介石对军队的控制与指挥权。 只是,汪精卫的这些措施对于蒋介石来说全无约束力,蒋介石根本没将它放在眼里。 而蒋介石的“嫡系”及正跟随于他的“桂军”等部队,也不会听命于“武汉国民政府”而与蒋介石反目;所以,说到底,这不过为显示一下“汪精卫自己与蒋介石划清界线”,以安抚一下深受伤害了的中*共*及做给国人瞧瞧而已。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于四月二十日发表了《为蒋介石屠杀革命民众宣言》,指出:“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同时,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巩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线来对付与战胜帝国主义、军阀、封建资产阶级联合势力的进攻。” “武汉国民政府”控制下的武汉、长沙等地,则都召开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讨蒋’大会”,愤怒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血腥镇压革命者”的罪行。 一时间,“讨蒋、反蒋”声浪叠起。 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血腥镇压,时在武汉的“中*共*中央委员”兼“中华全国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彭湃即派其二哥彭达伍潜回广东与中*共*东江特委联络,准备在其做“农民运动”多年的“海、陆丰”地区举行武装起义,以反抗蒋介石及李济琛对中*共*党员与工农大众的血腥镇压。 于是,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张善铭与中*共*陆丰县委书记张威、****海丰县委常委林道文及时任国民党紫金县党部书记的中*共*党员刘乃宏等人一起组织“农民自卫军”,毅然于四月二十六日在广东东江地区的海丰、陆丰、紫金等地举行了武装起义,即史称“海、陆丰起义”。 李济琛对于中*共*在东江地区发动武装起义甚是害怕,立即派遣三个团的兵力进行镇压。 因起义军毕竟是农民武装,武器简陋且仓促举事,难以与国民党的正规军相敌;为保存实力,中*共*东江特委指示起义军,在刘琴西、林道文等人率领下转移到海丰、陆丰、紫金、惠阳四县交界地区;并将起义军改编为“海陆惠紫工农救国军”,由俩人分任正、副指挥。 如此,李济琛算是将中*共*的“海、陆丰”起义镇压下去了;然而,起义军的星火被保存了下来、随时可以复燃,仍是李济琛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病。 而北方的张作霖虽与南方的“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但在“反共”上却与蒋介石一鼻孔出气;他见蒋介石在上海率先对中*共*共开刀了,则遥相呼应地在北京也对被其称为的“赤共”下手了。 此时,中*共*在北方的主要负责人是“中*共*北方区委书记”兼“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李大钊;由于李大钊与冯玉祥关系密切,且张作霖又怀疑其与郭松林“滦州兵变”有牵连;因此,张作霖早就将李大钊恨之入骨了,必欲除之而后快。 而此前,还在张作霖占领北京后不久,就以“宣传共产****”的罪名杀害了《京报》的主编邵飘萍和《社会日报社》的社长林白水,致使京城中人人自危、噤若寒蝉。 李大钊也已感到了自己的处境危险而早有所防备,也就将其所属的办事机构移到了苏联驻华使馆内以防万一。因为,按照国际惯例,他国使馆是会受到驻在国政府保护的,也就不会被侵犯;否则,就会引起国与国之间的纠纷,没有哪个政府会冒这样的风险。 所以,李大钊采取了这个万不得已的办法,为的就是能免遭不测;以为,到了苏联驻华使馆内,张作霖就无可奈何了。 然而,张作霖是“土匪”出身,他可不管你什么“国际惯例”,也不顾“会不会引起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在他眼里,只要触犯了他的利益,就没有不可侵犯的。 所以,当他得知京师警察厅从一名叫李渤海的中*共*党员口中拷问出“李大钊等人藏在苏联驻华使馆内”时,就毫不犹豫地派遣京师警察厅侦缉处长吴郁文率领三百余名军警,突入位于东交民巷的苏联驻华使馆内,将毫无戒备的李大钊及其秘书谭祖尧、时任“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商民部部长”路友于等三十多人逮捕了。 李大钊被捕后举国震惊,中*共*中央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千方百计进行营救。 在京的九所高等院校的师生联合推举“北京大学”校长余文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张贻惠为代表,向由“奉系”把持的“北京政府”递交了一份“要求释放李大钊”的《意见书》。 章士钊,杨度,梁士诒等知名人士也都出面,恳请张作霖“能网开一面”。 然而,张作霖概不买账,各方努力均不见效。 结果,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张作霖将李大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