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240章国民党迁都重庆 叶挺挂帅新四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0章国民党迁都重庆 叶挺挂帅新四军 (第1/3页)

    【史要】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长江局成立;红二十四军和江南游击队改编

    “新四军”,叶挺出任军长……

    却说,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后,日军继续向沪宁路沿线纵深发展,直逼国民党首都南京。

    此时,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三道国防线接连失守,首都南京受到了重大威胁;南京国民政府顿时紧张起来,******也心神不宁了。

    蒋*介*石连续三次召开紧急高级军事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淞沪抗战以来的形势和南京的防卫问题”。

    第一次在中山陵下的四方城、俗称“美龄宫”的陵园官邸,第二次在铁道部富贵山地下室内,第三次在中山北路的铁道部大楼,出席会议的都是国民党的高级幕僚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唐生智、谷正伦、桂永清、钱大钧、刘斐等人。

    会上,多数将领认为“日军由京杭国道、京沪线和长江进逼南京,来势凶猛;而南京地处长江弯曲内侧,地形上背水,易攻难守。加以,中国军队新败;又经长途溃退,士气沮丧,战斗力薄弱,短期内无法恢复”;因而,南京只能作象征性防守。

    但是,蒋*介*石认为“南京为总理陵寝所在,碍于国际观瞻,决定固守南京”。并于十一月二十四日,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不过,自十月下旬以来,京、沪形势日益紧迫,南京屡遭日机轰炸,首都南京面临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其安全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国民政府迁都”问题自然的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其实,国民政府对于首都南京在对外战争中的安全问题,一直就有所考虑。

    自从,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迁都洛阳以来,国民政府又曾于一九三六年考虑过“非常时期将政府迁往湖南株洲”的方案。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曾亲自下达《手令》,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各院部实施动员演习及准备迁址办公”;当时,行政院又在蒋*介*石的建议下,曾考虑“将首都移驻衡阳”。

    此后,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又提出“迁往武汉”;只是,蒋*介*石对此没有表态。

    其实,蒋*介*石心里想的是重庆。因为,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且有四川天险为屏障,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为依托。

    因此,蒋*介*石在十月六日成都的一次讲演中就指出:“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各方面,实在不愧为中国的首省,是民族复兴最好的根据地。”

    四川省主席刘湘听了,已觉言外之意;于是,三天后,刘湘知趣地通过宋子文向******和林森呈递了“中央迁川,以作长期抗战准备”的《建议书》。

    蒋*介*石早已心仪四川,见了刘湘的《建议书》心里自然高兴,立即“深表嘉许”。

    因此,鉴于时局的变化、也为了保卫首都南京,蒋*介*石将原属第三战区的苏南、浙北和皖南东部划分为第七战区;则以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下辖刘湘自率的第三十三集团军、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以作“嘉奖”。

    十月二十九日,“淞沪会战”日渐吃紧,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上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明确宣布:“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将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日大后方。”

    蒋*介*石遂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会商,林森表示完全赞同;两人取得一致意见,决定将“迁都”事宜付诸实施。

    第二天,国民政府就在文书局的主席办公楼会议厅举行国务会议,商讨“迁都”的具体事宜。

    十一月十二日,上海沦陷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自料南京无法坚守;决定立即“迁都重庆”,而留“军委会驻节前线,就近指挥抗日军事”。

    十一月十六日晚九时,蒋*介*石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上正式宣布:“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迁重庆,军事委员会迁移地点,由委员长决定;其他各机关或迁重庆,或设于长沙以南之地点,或随军委会设办事处。”

    为示慎重,还以《国民政府训令》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办公”的《宣言》通令知照。

    《训令》中附着一张有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长蒋中正、立法院院长孙科、司法院院长居正、考试院院长戴传贤、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等六人签名的、“全家福”式照片;只是,签署的时间却是十一月二十日。

    第二天,作为国家元首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即率国民政府直属的文官、主计、参军三处的部分人员先行,乘“永丰”号舰启航西上;从而,揭开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序幕。

    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各机关自是日起,也陆续离开南京转道武汉西赴重庆。

    十一月二十日,林森一行抵达汉口,即以国民政府主席的身份发表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宣言》。

    《宣言》道:“自卢沟桥事变发生以来,平津沦陷,战事蔓延;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爰决定抗战自卫;全国民众敌忾同仇,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各省,均有剧烈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而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rou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暴日倾其海陆空军之力,连环攻击,阵地虽化煨烬,军心仍如金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