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264章曼德勒会战流产 戴安澜为国捐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4章曼德勒会战流产 戴安澜为国捐躯 (第1/3页)

    【史要】流产的“曼德勒会战”;腊戍失陷,远征军大溃败,过“野人山”……

    却说,中国远征军在仁安羌取得胜利后,缅甸盟军统帅部决定:“以曼德勒为依托,集中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的三个整军和英国方面的五个师,共计约二十五万人的优势兵力,与日军决战。”即进行一场“曼德勒会战”。

    之所以构想“曼德勒会战”,乃缘于蒋*介*石对时局的判断。******并非害怕打仗,他只是怕“与日本人打,没有赢的把握”。

    而这时,蒋*介*石觉得,入侵缅甸的日军只有四个师团、约十万人。而盟军的兵力,仅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就有二十余万;加上英军,应占有绝对优势;如果盟军能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日军其中一路,大获全胜是有把握的。而曼德勒背靠滇缅公路、地势又居高临下,进可以出击、退可以就地防御,是理想的作战场所;所以,******就选择了曼德勒作为会战的地点。

    “曼德勒会战”的《计划》,迅速得到英国盟军的认可。

    其实,在英国人看来“缅甸迟早要丢给日本人,既然中国人肯打仗,愿意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战略、计划、方案、方针,他们统统都赞成”。而英国人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英军安全地、从容不迫地撤退到印度去”。

    四月三日,日本飞机率先空袭曼德勒,炸死无数平民百姓;大火烧毁了一处油库和内河码头,致使水陆交通瘫痪了一个星期;许多天后,街道上还能看见无人掩埋的尸体和烧毁的车辆。

    四月八日,蒋*介*石夫妇偕同刚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不久的史迪威到达曼德勒,同机到达的还有原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现任太平洋战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

    由于,蒋*介*石让史迪威担任了“曼德勒会战”名义上的总指挥;因此,还在重庆时,蒋*介*石就亲口向史迪威保证:“将授予他提升和罢免远征军中任何军官的权力。”

    然而,这只是张“空头支票”没能兑现;但是,史迪威却信以为真。

    到了曼德勒后,蒋*介*石夫妇还和史迪威在一起合影留念;宋美龄站在两个男人中间,满面春风地挽着史迪威的胳膊,使这位美国将军笑容满面了。

    蒋*介*石夫妇只在曼德勒停留了两日,四月十日就返回重庆;临行前,******告诉史迪威:“他只须取得罗卓英的配合,对远征军的指挥就不会出现任何障碍。”

    史迪威相信蒋*介*石的话,这位美国人天真地认为“战区总参谋长理应对远征军总司令行使指挥权”;并且,罗卓英也满口“答应”、表示了“服从”。

    就这样,雄心勃勃的史迪威准备在缅甸大显身手、在“曼德勒会战”中与日军大战一场了。

    可是,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直接受命于蒋*介*石,且握有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实权;他只听命于远在重庆的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其他任何人的《命令》对他来说一概无效。

    因此,这时在缅甸盟军的指挥系统中;虽然,亚历山大居首、史迪威次之、罗卓英排第三,杜聿明位在仨人之后;但是,无论亚历山大还有史迪威、罗卓英,都约束不了杜聿明。

    蒋*介*石让罗卓英出马担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本是为了缓冲史迪威与杜聿明之间的矛盾。

    可是,罗卓英是个庸才;虽说,是毕业于保定军校炮科八期,军事上迄无建树;全靠了是陈诚系的骨干,才官运亨通﹑爬到现在这个位子。如此一个颇多非议的人物,杜聿明全不把他放在眼中。

    再说,杜聿明是“黄埔一期”毕业生﹑何应欣系的骨干;陈诚与何应欣是死对头,罗卓英与杜聿明也就水火

    难容了。何妨,蒋*介*石让罗卓英出任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却没有赋予实权;罗卓英更如一尊木偶,无人理会他了。其实,这也正是蒋*介*石用人之道﹑费心所为;因为,若是有人权力过大,都会令他不放心;只有如此相互掣肘,方能让他安心。

    只是,中国官场的这一套,作为美国将军的史迪威怎能知晓?此时的史迪威,还在雄心勃勃地策划着他的“曼德勒会战”。

    然而,中国远征军将领间如此的互相掣肘、内耗严重;加之,盟军也已是各有盘算、如一盘散沙;也就注定了史迪威雄心勃勃的计划要落空,在这场“曼德勒会战”中必将扮演一个尴尬的角色。

    果然,四月中旬,史迪威与杜聿明在确定“曼德勒会战”的方式上就发生了争吵。

    史迪威鉴于“西路英、缅军已有溃退趋势”,决定“集中兵力,在曼德勒外围与日军决战”。而杜聿明坚持要“逐次抵抗,步步为营”的方针,两人相持不下。

    罗卓英则站在史迪威一边,他很乐意有机会压一压杜聿明;并且,不失时机地把史迪威与杜聿明的“争吵”向重庆汇报。

    谁知,蒋*介*石却从重庆发来了十个字的方针:“保存实力,切勿轻举妄动。”这才使争吵不了了之,杜聿明继续坚持“逐次抵抗”,史迪威只好无奈地叹息。

    四月十九日,史迪威与杜聿明在“西进乔克巴当,还是防御裳吉”问题上再次发生争吵。

    争吵的结果是,杜聿明“拒绝服从西进,擅自率领第五军的三个师退至眉苗裳吉”;并且,摆出“随时准备撤回国门”的架势。

    此时,西线英、缅军防线已垮;面对如潮涌来的日军,只有孙立人的新编第三十八师解救英军后且战且退。这一严重态势,大大消弱了史迪威对进行“曼德勒会战”的信心。

    于是,这天晚上,史迪威起草了一份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紧急报告》。

    史迪威的《紧急报告》悲观地指出:“英国人其实早就把缅甸一笔勾销了,中国人同样不会为了英国人的利益同日本拼死作战。”结论是:“缅甸的全面失败将不可避免。”

    四月二十日中午,曼德勒正面防线的英、缅军再次在没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开始撤退,并在曼德勒大桥上安放了炸药。

    英、缅盟军的这一卑鄙举动,更是彻底动摇了史迪威残存的信心,也让杜聿明有了推脱之辞。

    当晚,蒋*介*石从重庆发来《急电》,《命令》:“远征军将会战计划改为‘纵深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同时,指出:“防卫重点是腊戌。”

    如此,“曼德勒会战”的计划就在无休无止的争吵中流产了。

    “曼德勒会战”计划的流产标志着盟军联合战线的彻底决裂,中国远征军固守国门、英军西逃印度;史迪威回天乏术,只好带着他的参谋们又忙于部署“纵深防御”了。

    且说,盟军的“曼德勒会战”计划流产后,日军却沿着滇缅公路快速推进。

    四月二十一日,日军樱井省三的第三十三师团在上百架飞机掩护下进攻曼德勒外围央米丁;中国军队奋力低抗,伤亡较大。

    同一日,相距曼德勒一千公里的东线乐可陷落;中国远征军甘丽初的第六军辖下陈勉吾的第五十五师全线败退,致使东部阵线出现一个大缺口。

    史迪威感到事态严重,连夜驱车赶到腊戌甘丽初的第六军司令部。

    腊戌不仅是重要的军火基地和中转站,而且是滇缅公路上通往中国的门户;同时,也是中国远征军回国的唯

    一通道;所以,蒋*介*石再三指示:“确保腊戌。”

    然而,史迪威在腊戌却意外地发现,中国远征军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竟然不在司令部﹑而是穿着睡衣在城里搓

    麻将,这位中国远征军的军长甚至连其麾下第五十五师已经丢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