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文武官体系 (第1/1页)
隋朝官制的特点是结束了封建社会早期的三公九卿制,完成了废三公和建三省的中枢机构演化过程,为后世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师、三公在隋初时亦置,但后来逐渐取消,代之而起的是三省的确立,即尚书省、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实际都是宰相。 隋朝时,由尚书省统辖的六部,实际上成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 尚书左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之一,掌管吏、礼、兵三部,兼掌纠弹; 尚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之一,掌都官(后改名刑部)、度支(后改名民部)、工三部,兼知财政用度。 侍郎——六部每部各设四司,每司设侍郎一至二人,为各司之长官,共二十四司,设三十六个侍郎。炀帝时,侍郎又升格为各部的次官。 郎——六部二十四司的长官。炀帝时侍郎升格为各部的次官,各部下属的二十四司长官改称郎。 员外郎——六部二十四司每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为侍郎之次官。 承务郎——炀帝时,各司的员外郎改称承务郎,为各司郎的次官。 隋朝官员由高至低分别为: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从一品:上柱国 正二品:柱国、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尚书令、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 从二品:上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雍州牧、金紫光禄大夫 正三品:大将军、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官尚书、度支尚书、工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卫尉卿、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纳言、内史令、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左武候大将军、右武候大将军、左领左右府大将军、右领左右府大将军、宗正卿、大理卿、鸿胪卿、司农卿、太府卿、上州刺史、京兆尹、秘书监、银青光禄大夫
从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左武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左武候将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