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107章死鉴 (第1/2页)
殿中依然是静如幽谷。大臣们对皇帝以李斯为顾命大臣,丝毫没有任何意外,若皇帝没有以丞相李斯为顾命大臣,反倒是大臣们不可思议的。李斯执意以监诏之法开启诏书,显然是在国疑之期秉持公心,虽显异常,大臣们也全然体察其苦心。大臣们多少有些意外地是,顾命大臣如何只有李斯一个人?依照常理与朝局实情,至少应该是李斯与大将军蒙恬、御史大夫冯劫三人顾命安国,而今只有李斯一人,似乎总有些不合始皇帝陛下的大事赖众力地政风秉性。然无论如何,诏书既是真实的,谁又能轻易提出如此重大地疑虑?毕竟,始皇帝信托丞相李斯,谁都认定是该当地,能说此等信托是过分了? “遗诏已明,敢请丞相继续朝会。”二冯一拱手归座。 “先帝将此重任独托李斯,老夫愧哉!”李斯眼中闪烁着泪光喟然一叹,“老夫解陛下之心,无非念及,李斯尚能居中协调众臣之力而已。立储、立帝两件大事一过,天下安定,老夫自当隐退,以享暮年治学之乐也……” “国难之际,丞相老是念叨自家作甚!”冯劫不耐烦了。 李斯悚然一个激灵,当即一拱手正色道:“御史大夫监察得当,朝会立即回归正题。”说罢转身一挥手,“中车府令、兼领大巡狩行营皇帝书房事赵高,出封存遗诏于朝会。”李斯着意宣示了赵高地正职与行营兼职,显得分外郑重。毕竟,仍有并不知晓皇帝大巡狩后期随行臣工职事更迭地大臣,如此申明,则人人立即明白了皇帝遗诏由赵高封存而不是由郎中令蒙毅封存地缘由,心下便不再疑惑了。 随着李斯话音,赵高带着两名各推一辆小车的内侍。走出了帝座后的黑玉大屏,走到了帝座阶下地李斯中央大案前,停了下来。赵高上前,先对李斯深深一躬,再对殿中大臣们深深一躬,这才转过身去对两名内侍挥手示意。两名内侍轻轻扯去了覆盖车身地白绢,两辆特制地皇室文书车立即闪烁出精工古铜的幽幽之光。两内侍各自从文书车后退几步,肃立不动了。 赵高一拱手道:“符玺事所封存之皇帝遗诏到。敢请丞相启诏!” “老夫之意:此遗诏,由御史大夫与郎中令会同监诏。” “臣等无异议。”大臣们立即赞同了李斯的主张。 “如此,御史大夫请,郎中令请。”李斯对冯劫蒙毅分别遥遥一拱。 “又是老夫。”冯劫嘟哝一句离座挥手,“老夫只看,蒙毅动手。” 蒙毅没有推辞,离座起身对李斯冯劫一拱手,走到了文书铜车前。蒙毅与三公九卿中的所有大臣都不同。出身名将之家而未入军旅为将,自入庙堂便任机密要职,先做秦王嬴政的专事特使,再做长史李斯的副手长史丞,再做始皇帝时期地郎中令兼领皇帝书房事务。长期与闻署理最高机密,对宫廷事务洞悉备至。而三公九卿中其余大臣却不同,王贲冯劫冯去疾杨端和章邯嬴腾马兴七人,出自军旅大将。素来不谙宫廷机密事宜;郑国胡毋敬两人,一个太史令出身,一个水工出身,职业名士气息浓厚,更对种种庙堂奥秘不甚了了;姚贾与顿弱两人倒是颇具秘事才具,却因长期职司邦交,也对皇城内务不甚精通。也就是说,全部三公九卿之中。只有李斯、蒙毅具有长期职司庙堂政事地阅历,对最高机密形成地种种细节了如指掌。目下,李斯已经是顾命大臣主持朝会,自然不会亲自监诏。只有蒙毅监诏启诏,才是最服人心的决断。李斯主动提出由蒙毅冯劫监诏,大臣们自然是立即赞同了,并实实在在地对李斯生出了一种敬佩。就实而论,蒙毅也是三公九卿中对此次朝会疑虑最重地大臣。此刻既有李斯举议。蒙毅自然不会推辞。蒙毅自信,任何疑点都逃不过他久经锤炼的目光。 一眼望去。两辆文书车是甘泉宫的特有物事,大巡狩行营的符玺事所以轻便为要,自不会有此等重物。当然,蒙毅是不会纠缠此等枝节地。毕竟,皇帝遗诏从小铜匣装上文书车,只是一种行止转换而生出地礼仪之别,远非其中要害。蒙毅所要关注地,是遗诏本身地真实性。 “启盖。”蒙毅对大臣座区外的两名书吏一招手。 这两名书吏是郎中令属下的皇帝书房文吏,是蒙毅的属官,也是每次朝会必临大殿以备事务咨询地常吏,本身便对一应皇城文书具有敏锐的辨识力。两人上前一搭眼文书车,相互一点头,便各自打开了铜板车盖,显出了车厢中的铜匣。蒙毅对冯劫一拱手,两人同时上前打量,不禁同时一惊。 “有何异常?”圈外李斯的声音淡淡传来。 “诏书封帛有字!”冯劫高声道。 “冯劫糊涂!封帛岂能没字!”座中冯去疾有些不耐。 “有字?念了。”廷尉姚贾淡淡一句。 “好!老夫念了。”冯劫拍着文书车高声道,“第一匣封帛:朝会诸臣启诏。第二匣封帛:储君启诏。蒙毅,可是如此两则?” “是。”蒙毅认真地点了点头。 “敢问郎中令,如此封帛何意耶?”座中胡毋敬远远问了一句。 “列位大人,”蒙毅对坐席区一拱手道,“这便是说,两道遗诏授予不同。第一道遗诏,授予丞相领事之三公九卿朝会,目下当立即启诏。第二道遗诏,授予所立储君,当由新太子启诏行之。” “诸位对郎中令所言,可有异议?”李斯高声问。 “无异议!”大臣们异口同声。 “如此,敢请两位开启第一道遗诏。”李斯向冯劫蒙毅一拱手。 冯劫大步上前,在文书车前站定,做了动口不动手地监诏大臣。蒙毅走到车前深深一躬,俯身文书车一阵打量,见一切都是皇室存诏的既定样式。细节没有任何疑点。蒙毅双手伸进了车厢,小心翼翼地将铜匣捧了出来。一捧出车,蒙毅将铜匣举过了头顶,着意向铜匣底部审视了一番。此刻,蒙毅有了第一个评判:这只铜匣是大巡狩之前他亲自挑选出的存诏密匣之一,铜匣底部的“天壹”两字是老秦史籀文,谁也做不得假。蒙毅对冯劫一点头,冯劫的粗重嗓音立即荡了出去:“密匣无误!” 然则。蒙毅并没有放松绷紧的心弦。他将密匣放置到文书车顶部拉开地铜板上,仔细地审视了封帛印玺。封匣的白帛没错,略显发黄,是他特意选定地当年王室书房的存帛,而不是目下皇帝书房玉白色的新帛。印玺也没错,是皇帝大巡狩之前亲自选定的三颗印玺之一的和氏璧玺,印文是朱红的阳文“秦始皇帝之玺”。蒙毅记得很清楚,这颗和氏璧大印是皇帝地正印。所谓皇帝之玺,便是此印。大秦建制之时,是蒙毅征询皇帝之意,将原先的和氏璧秦王印改刻,做了皇帝地玉玺。因材质天下第一。此印盖于丝帛或特制皮张之上,其印文非但没有残缺,且文字隐隐有温润光泽,比书写文字更具一种无以言传地神秘之感。然则。这颗皇帝之玺却有一个常人根本无从发现的残缺密记,那是制印之前皇帝与蒙毅密商地结果。蒙毅犀利的目光扫视过旧帛上的印面,立即从玉玺左下方地最后一笔的末端看到了一只展翅飞翔的鹰;即或颇具书写功力之人,也会将这一笔看成印文书写者的岔笔或制印工师的异刀技艺,即或将它当做意象图形,谁也说不准它究竟应该是何物,只有皇帝与蒙毅,知道它应该是何物。目下既是正玺。蒙毅心头方稍有轻松。 “封帛印玺无误!”冯劫地声音又一次荡开。 蒙毅终于拿起了文书刀,轻重适度地剥开了封帛。在小刀插进帛下的第一时刻,蒙毅心中怦然一动!不对,如何有隐隐异味,且刀感颇有黏滞?蒙毅很清楚,皇室封存文书皆用鱼胶,也便是鱼鳔制成的粘胶。惯常之时,鱼胶主要用于制弓。云:“弓人为弓……鱼胶耳。”此之谓也。然封存文书为求平整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