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4/5页)
“如此便好。”石越站起身来,慢慢踱到二人面前,笑眯眯看着韩宗吾,问道:“在下便是想问问二人,那份奏折,是不是韩世兄泄露给唐坰的?” 韩宗吾被石越吓了一跳,抬起头来,愕然道:“不是,不是。” “韩世兄,此时此刻此事,你隐瞒其实无益。你若能坦白告诉我,或者还有转寰的余地,也保住了这位竹娘姑娘一条小命。我坦白向你说罢,你可知道今日来满风楼的人是何人?此人朝中赫赫有名,乃是御史安惇。世兄今日一时冲动得罪了他,只怕明日令尊都难免要受到牵连……你若再瞒上这等大事,到时候只恐真的要祸及家门,牵连不浅呀!”石越目光炯炯地看着韩宗吾与竹娘,从容而恳切的劝说道。 冯京也温言说道:“我与石参政,与令尊,令叔皆是交好,今日之事,贤侄还是要实话实说,以免误了大事呀!” 韩宗吾万万料想不到自己打的,竟然是当朝的御史,尤其安惇的名字,他其实也是听说过的,当下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想起后果,不由得后怕,竟然瘫在椅子上浑身颤抖,半晌说不出话来。那竹娘被卷入这样的大事当中,早已经目瞪口呆,只是垂头屏气,连喘息都不敢稍大一些儿。 石越静静的望着韩宗吾,柔声说道:“那份奏折,是令尊带了抄本回家,所以被你看到了吗?” “不是,不是。”韩宗吾似乎还没从震惊中回复过来,听了石越的问话,条件反射似的一颤,便即慌忙否认。 “那你是如何得来的?” “我……”韩宗吾望了石越与冯京一眼,一咬牙,说道:“我是拣来的。” “拣来的?”石越与冯京不可思议的望着韩宗吾,齐声反问道。 韩宗吾见二人似有不信之意,急道:“家父为相多年,岂会如此不慎,私带奏折抄本回家?实是那日我约了唐坰去满风楼喝酒,在楼外的街上与人发生口角,那人伤了我两个家人,逃跑之时,不慎遗下这个包袱,学生想查知此人是谁,便打开了这个包袱,只见里面除了一些铜钱外,便是这封奏折。学生当时也不知是真是假,便和唐坰炫耀……”韩宗吾在此处,却是撒了点小谎——他以为既是捡来的东西,无论真假,告诉唐坰也不会与他韩宗吾有关,这才没有顾忌。 石越见他神色惶急不似撒谎,不由得苦笑问道:“你看到这个包裹,也不觉得可疑吗?” “学生以为那或是个盗贼……” “没脑子!”石越一边在心中暗暗骂了一句,一边却在口里安慰道:“既是如此,奏折还在吗?当时必有家人为证。” 不料韩宗吾低垂着头,低说声道:“那奏折,学生在唐坰入狱时烧掉了,但做证的家人倒是有。” “没脑子!”石越再次在心中暗骂了一句,他望着韩宗吾,心中颇有些哭笑不得。当真是龙生九子,子子皆有不同,韩家也并非没有英杰之士,否则那能在宋代盛极一时?但韩宗吾此人,却的的确确是既无心机又无胆色,十足的一个纨绔子弟。如今还亲手毁掉了物证,纵是韩绛只怕也要百口莫辩了。
“世兄现在即刻回府,快将此事原原本本告知令尊。以令尊之明,自然能猜到事情真相如何。只是事已至此,只怕也没什么更多的办法。单单只今日满风楼之事,便已足够令尊麻烦不已了!”石越几乎是叹息着的说道,想道以韩绛的厉害,竟然会有这么一个草包儿子,他的心中对韩绛,但也有些同情。 “我若回去,会被家法活活打死的。”韩宗吾脸上露出极之恐惧之色,一边哀求的看着石越与冯京,似乎想恳求些什么。 “事到如今,只怕令尊已经没有空来打你了。”石越又叹了口气,一边高声唤道:“石安,送韩衙内回府。” 待石安将韩宗吾与竹娘送走,石越与冯京相顾一叹,二人心中皆是雪亮:韩绛在尚书省政事堂的日子,只怕已经是屈指可数了! 果然,次日早朝,安惇便即当廷弹劾尚书左仆射韩绛教子无方,纵子行凶,殴打朝廷命官,且事涉泄露朝廷军机。顿时令得满朝惊骇,韩绛自韩宗吾回家,便已知悉此事,早已准备了谢罪的表章递上,自请引咎辞职。安惇一个七品御史,仅凭一己之力,扳倒宰相,一日之内,便名噪天下。 接下来数日之内,赵顼接连降诏,罢韩绛相位,夺韩宗吾勋品,以安惇为殿中侍御史,韩绛这个尚书左仆射屁股还没有坐稳,短短几个月就被罢相,尚书省暂时便形成了以尚书右仆射吕惠卿为首的新格局。 而唐坰亦在交纳巨额罚金之后释放出狱,但是《谏闻报》在经济上受到重大打击,无力复刊,只得暂时停刊。唐坰出狱之后,因为一贫如洗,不得已远赴杭州,加盟《海事商报》。 但是这一切,对时局产生的影响,其实相当有限。韩绛本身是个没有特别坚定政治信念的相公,他在政事堂的作用,甚至连石越都认为几乎是可有可无——无非是用来盖印而已。而《谏闻报》也并非是有影响力的大报,虽然这可以看成是报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的挫折,但是无论是石越,还是三大报的编辑们,都没有夸大这件事的负面影响的意图。 总之,大宋前进的车轮依然没有停止,并且一直停留在石越所希望的轨道上。 附:枢密院、兵部、三衙主要机构设置 枢密院 知枢密院事一人正二品位在左右仆射后(其资深望重者则称枢密使。枢密使与知枢密院事同时只能有一人)掌枢密院事,军国大事,得列席政事堂会议 同知院事若干从二品(其资深者称枢密副使,其资浅者称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掌副枢密院事 属官: 都承旨一人正五品上掌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用士人,文武参用。(保留原名,各房主官则不再称承旨官,改称知事) 副都承旨一至二人从五品上 各司、各房知事一人正六品上掌各房事务 各司、各房同知事若干(随各房事务要繁而定)从六品上 检详官二人正七品上为慎政官员 计议官四人正八品上为慎政官员 编修官若干,正八品下宋制本不入衔,兹现,编修官之职掌,为专门编修如《武经总要》等军事书籍,以及颁布之军政令,条例等等…… ……(余不详叙) 属司: 仅列枢院所属之较重要司、房,于宋制多有增减 沿海制置使司掌沿海防务,海军军政 北面房掌临辽国诸路之防务、军政 河西房掌临西夏诸路之防务、军政 在京房掌京师诸路之防务、军政,兼理四川 广西房掌沿交趾、大理诸路之防务、军政 东南房掌其余东南诸路之防务、军政 编修所编修官所居…… 审官司掌武职人事,兵籍与士兵,至六品武官,权归兵部武选司,枢密院备案而已;六品以上至三品以下之武职任命、迁补,则由枢密院建议,政事堂最后决定;三品以上之武官任命,由皇帝决定。凡六品以上武职之考绩,磨堪,请假等等,皆归枢密院审官司。 职方馆掌地图测绘,军机档案等,同时亦为对外情报机构 检阅司掌督察三衙训练,发布演习命令等 侍卫司掌侍卫事务 知杂房掌诸杂事…… 独立属司 枢密会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