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五年之后 (第2/2页)
史的并不罕见。就算是王八活了千岁,也会被愚昧的人们当作神明。一个活了千岁的普通门派,更将蜚声天下。因此普遍而言,同级的学院其名声远不如门派响亮,同级的门派弟子也瞧不起同级的学院学员。 这两种模式可谓泾渭分明,各有特色;但华山教廷却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因为它属于两者的混合。从教学制度来看,它跟武院一样;但从身份束缚来看,它又与门派无二。教廷的所有教官均来自华山毕业的弟子,教廷所有学员直到死亡依然是教廷的人,除非被逐出师门。这也是教廷近年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 无论门派或者学院想要发展,就必须争取各种支持,尤其是朝廷的支持。但是尽管朝廷对各大门派一直非常倚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发展学院的明显偏好,毕竟学院再强也是完全受控的,而门派再弱也不完全受控。 而教廷则得天独厚,在获得历届毕业学员巨额资助的同时,也能获得来自朝廷的大力支持。据说如今华山十大天才弟子,教廷独占七人。由于教廷迅速崛起,四大教廷的总教官安德尊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能比肩华山掌门琴之弦。四大教廷各主教官的地位也直逼三峰宗主。 当然这也和五年前那场变故有关。那场变故中,东西两峰损失最为惨重。东华峰本就人丁凋零,无奈师叔的得意弟子萧朱和文斌均没于此役,如今连我在内只剩下三名弟子;西华峰同样惨烈,除翠玉外当年十二岁以下弟子全部死了,而且随着大师姐慕青出走,如今只剩下紫鸢等十三人。南华峰也死了二十几名弟子,但本来那里弟子就不少加上近年新收的,如今也有三百六十几人。 至于北华峰,其死亡的绝对数量是最多的,但是相对于其庞大的基数完全可以忽视。当然这事对北华峰有额外影响,先后有三十几名国子廷的年幼学员集体退学,但影响非常有限。怕死的权贵子弟退缩了,自然有不怕死的平民子弟顶上来。
不过,这又导致新的改变:国子廷申请资格的变革。由于招募不到足够的国籍子弟,国子廷申请资格改为向副门级以上官员子弟,或累计纳税十万两以上巨贾子弟,每人限推荐一名。朝廷副门级,在地方相当于副镇曹,为一镇之副手。这可一下子把原先苛刻的申请资格降低了几个档次,在整个华夏掀起一阵申请风暴,几乎每名副门级以上官员都提出了推荐申请。 而巨贾更是喜出望外,纷纷踊跃纳税以获得申请资格。华夏虽不像前朝那样抑商,但商人的地位也没高到哪里去。按照普遍看法,国士军工农商,商人依然排最末。这种地位平时看不出来,但一旦遭遇大灾大难,就会很明显。这么说倘若一座城池,被久围而不投降,那么死的首先便是商人,因为他们太肥,杀了可以分给很多贫苦农民吃。 常言道,危机危机,危难中往往包含着机遇,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一旦把握住了,那么危难的压迫力将转变为推行变革的动力,一些平时无法通过的非常举措,却可以在危机中全面开展。 安德尊就是那样有魄力的人。他以国子廷申请资格的变革为先导,对整个教廷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保证在极速扩张规模的同时,还能选拔出优秀的学员,聘任到出色的教师,他采取宽进严出、排位淘汰的制度。具体而言,就是降低选录学员、聘任教官的标准,以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学源、教源。于此同时,对所有学员的学习成绩、教官的教授质量进行评分排位,每年淘汰掉榜单最后一批人员。这就像给每人的屁股后面点了一把火,逼着他们不断往前狂奔。 于是乎,四大教廷不但挺过了艰难时刻,更是迎来了盛况空前的天才时代。至今为止,华山这辈尚存弟子毕业八人,北华峰占了一半;元业以上弟子二十一人,北华峰占了三分二;真业以上弟子四十八人,北华峰占了四分三。 所以,师父让我到这里再次历练自己。走到那堵高大的宫门前,我扫了一眼两边对联的文字,不禁精神为之一振,忍不住铿锵有力地高声读出来: 青春需发奋,翱翔九霄凌绝顶; 少年当图强,鹏程万里游太虚。 横批:大展宏图 读完后,我心底暗暗喝声采:这副对联写得如此励志激昂,配合这龙飞凤舞的书法,堪称一绝。也不知道竟是何人所作,进去得好好打听一番。刚想到这里,却听得身后一声惊叫:“天莱?” 回身一看,雪地之上,站着个身形魁伟的人物,年约二十几岁,身穿灰色布袍,虽显破旧却十分整洁,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四方的国字面,颇有风雷之色,顾盼之际,极具威势。可我思索半响,却想不起认识这号人物。 我只好客气地抱拳相问:“请问师兄,我们认识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