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非著名戏剧作家吴炳 (第2/2页)
十分危急,永明王命吴炳护送王太子到湖南城步,同往的只有吏部主事侯伟时。到达时,城池已经被清兵占领,稍战即为清兵所俘,囚于衡州湘山寺。吴炳被俘后坚贞不屈,清顺治五年正月十八日,连续绝食7天而亡,年仅54岁。 他在临终前写了一首绝命诗,诗中有“荒山谁与收枯骨,明月长留照短缨”之句。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赐谥“忠节”。葬宜城南门外山门村石亭埠,后人将他和族侄吴贞毓一道供奉在宜城西庙巷“二忠节祠”内。 吴炳喜好吟诗作赋,又爱好书法,尤其擅长编剧作曲,造诣精深,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称吴炳、孟称舜、范文若“同为临川派的最伟大的剧作家”。 吴炳著有《说易》、《雅俗稽言》、《绝命诗》等,同时,还精心编撰剧本多种,尤以《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情邮记》、《疗妒羹》5个剧本最为著名,后人把这5个戏剧合称《粲花五种》(又名《石渠五种曲》、《粲花斋五种曲》)。其中《绿牡丹》名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为越剧保留剧目,久演不衰;《西园记》为昆剧传统剧目之一,并相继与《画中人》搬上银幕。 吴炳不出名,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人,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们的名声无法跟史可法相比,他们的作品也许无法在后世课本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可是他们对比头皮痒水太凉的那些君子来说,更像这个民族的脊梁。 吴炳是辞官游历到山东时候被东厂的人抓来的,当时抓的人故意闹出很大动静,这个人也是硬骨头不肯妥协,大骂阉党祸乱朝纲。东厂的番子还很嚣张的对围观群众说,这是因为吴炳和九千岁作对,所以他们才来抓。 到了厂狱,也不动刑,吴炳被抓的莫名其妙。 之后的几天里,狱卒每天给他送来一样东西——手抄的《红楼梦》。
每天一回,看得吴炳如痴如醉。 事实证明,中国的文人都是无法抵挡这本神作魅力的,要知道后世研究这本书的人都能形成一个“红学”了。 没想到坐牢还有这种待遇,吴炳有了《红楼梦》的书稿坐牢坐的乐不思蜀,每天废寝忘食的研读,浑然忘了自己为什么被抓进来。 十天十回的《红楼梦》,然后就没下文了,第十一天狱卒不送书稿了。 刚看的爽的吴炳遭遇了断更,急的抓耳挠腮,整天像一个疯子一样大吵大闹。 “贾宝玉和林meimei后来怎么了?!快告诉我!!!” 一连好几天,没人送书稿,吴炳痛苦得整天以泪洗面,跟瘾君子没了大烟一样。 第十八天,终于有人来送一回的书稿了。吴炳欣喜若狂之余,来人还带了一些材料笔墨和许多白纸,说让他按照要求创作几个戏剧的剧本,说是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给他《红楼梦》下面的书稿。 “好!我写!你可要说话算数!”吴炳看着《红楼梦》书稿恶狠狠的说。 “不要为了赶稿瞎写,要是你写的不好,我是不会给你接下来的书稿的。”来人这样说道。 “这本书是哪位才子写的?能否告知?” “此人姓曹,名雪芹,已经去世多年了。” “天妒英才啊!”吴炳再次流泪。 来人就是楚大公知,只不过吴炳不认识他。 几天后,写出戏剧剧本的吴炳欢天喜地的一次性拿到五回的《红楼梦》书稿,而他的作品也送到了天启和几个东林君子手中。 “陛下,这中宣部是做什么的?”杨涟问道。 “这是朕新组建的部门,大明中宣部负责指国理论研究、学习与宣传工作;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朝廷各宣传单位的工作;规划、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配合朝廷做好官员教育工作,同有关部门研究和改进群众思想教育工作,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法规,按照朝廷的统一工作部署,协调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朱由校说出一连串话出来,因为有大量新名称,这几个君子们只听懂了大致意思。 “陛下这是要对整个士林开刀了。” 魏大中听出了话外之音,看来朱由校对东林党为首的士林把持社会舆论非常不满。这种通过控制舆论来要挟和对抗中央政府,已经使得大明的社会产生分裂和混乱,整个国家机器也因此处于崩溃的边缘。 楚大公知看出这些君子们的沉默,还有犹豫,心里冷笑,不就是嫌老子是太监,不想和老子同流合污吗? “诸位大人,咱家说一句话好吗?这大明朝,没有什么阉党,只有帝党。咱家和诸位大人一样,都是为皇上办差的,没有谁投靠谁这一说,在外头也不用客气,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诸位大人尽管直言。” 那就是说,你们不用给我面子,以后照常骂我都没问题。 “那是自然!”杨涟傲然回应。 几个君子放心了,也表态称是,算是和皇帝和楚大公知达成一致。这种不让他们失去面子的同盟关系,也是一种默契。 “此剧本虽好,却有点瑕疵。”左光斗开始批判吴炳的剧本。 “咱家看着不错,有何瑕疵?”楚大公知问道。 “剧中有三处骂戏,可是骂的不够精彩,可以让我们来改一下。”左光斗说道。 “哈哈哈!难怪我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原来问题出在这里啊!”杨涟也抚掌大笑。 “我们来改!”顾大章跃跃欲试。 朱由校和楚大公知对视一眼,心想原来如此,这可是你们这些久经骂战的君子们最擅长的。 “改完后给吴炳看一看,毕竟是他写的。”朱由校笑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