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一章 行军(一) (第1/2页)
十天后的午夜,紧急集合的哨声如同催命一般响起。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自从进入这个部队后,每几天就搞一次,闹得张全蛋等人晚上神经兮兮的,觉都没法好好睡。 教官说,这是锻炼军人的对待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通常以警报,哨声等为信号,在急短的时间内对所属部队或一定范围内的人员按备勤要求进行集中(往往在五分钟以内),一般要求集合人员按规定着装,配戴相关武器或装备。 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兵在宿舍里把自己的衣服,鞋,背包带,水壶,挎包等东西都要按日常战备的规定放置,就是为了应付这种情况。 刚开始的时候,紧急集合后教官检查,达到要求的回去睡觉,没达到要求的就在校场里进行午夜狂奔,于是大家都骂娘。不过为了食堂里的红烧rou,这些吃货就忍了。 无论是怎么样惨无人道的训练,一旦习惯了,就觉得没什么,反正是日常,虽然骂娘的话依然非常普遍。 而这次的紧急集合有些新意,教官要他们照以前教的那样捆扎好被服,衣服,鞋,背包带,水壶,挎包等行军装备,背在身上,再加上每人一支三八式步枪,然后出发。 教官没有说为什么要他们这么做,皇家人民解放军那些新兵也没多想,就照做了。 自从进入这个部队,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多了去了,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而且教官前几天也说了,最近会进行一次野外拉练的培训,大家觉得就是这个了,窝在军营里有两个多月,这时候出去他们也觉得新鲜。 两万人的队伍在很短的时间装备整齐,就出发了。 张全蛋手里有军官配备的指南针,在教官那里有学过用指南针认方向,他知道是朝东北方向走,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快步行走,队列整齐跟平时走队列一样。 大批负责辎重的部队就赶着马车拉着粮食跟在行军队伍旁边,让张全蛋觉察到有些不对劲。 一连走了两个时辰,到早晨时候停下来休息,连里面的炊事班受到用行军的大锅煮粥吃。菜是咸萝卜干和咸菜,这让吃惯了食堂饭菜的士兵有些沮丧。 张全蛋一个排的人围在一起吃,几十把枪架在一起。 “没食堂里好吃。”赵铁柱喝着粥抱怨道。 “以前你连树皮都没得吃,现在喝白米粥竟然还敢嫌不好吃?”张全蛋翻白眼。 “俺的嘴给养叼了。”赵铁柱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啥时候打仗啊,总不能老养着俺,好歹上阵为皇上杀几个建奴,也不枉这几顿红烧rou。” 说到红烧rou,赵铁柱不由自主的咽了咽口水。 “也许,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啊。” 张全蛋望着东北方向说道,他一口气狠狠的把剩下的粥喝光,低头招呼排里几个人凑过来看他手里的指南针。 “看到了没有,我是看过大明地图的,辽东就在东北方向。据我推测,今天不是野外拉练,是前往辽东,我们是要去打仗的。”张全蛋小声说道。 那些新兵闻言都心情激动,摸着手里的三八式步枪,要是真的,那老子可要马上大发利市了,就这武器,建奴算个屁啊。 “教官为什么要骗俺们?”赵铁柱小声问道。 “教官只是叫我们行军,也没说不是去打仗。你们心里知道就行,总之不许声张,教官他们或许有别的用意,要是到处乱传说不定上头会给你们安一个扰乱军心之罪。” 张全蛋小声说道,排里的几个人立刻点头如啄米,最近这个排长显现出的能力已经得到整个排的认可,具有一定的威望。 就这样,两万人里有些人有所察觉,有些人依然懵懂,他们的部队就一直朝着东北的方向前进。 用一种在当时算是逆天的行军速度,每天五十公里,因为部分时间里,他们是用跑的,带队的21世纪位面教官说,这是训练的一部分。 许多不明真相的人大声骂娘,哪有这么训练的。 这里要说到热兵器时代和冷兵器时代行军的不同了。 中国古代行军是以里为基本单位,这个“里”在各个朝代代表不同的距离。 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同时又引《律学新说》指出,二者是相等的。 所以《汉书·食货志上》在这里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 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等于0.231米。 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于1800尺为415.8米。 现今的市里一里为500米。则知周代一里为今市里的83.16%。周代一里三百步的里制到秦汉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所以这一里制可视为周秦汉三代的里制,即一里等于1800尺为415.8米。 整个冷兵器时候,行军一般都是轻步兵才走的,轻甲,手持兵器,有专门的辎重兵搞后勤。。 步兵是离不开辎重部队的,所在这时的行军速度基本也就等于人推车的速度了。 《汉书陈汤传》说“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指的是步兵。《武经总要》也说“军行在道”“三十里为一舍,倍道兼行,一日再舍”,快速行军倍道兼程也只有每日60里。 也就是说,步兵单位正常行军以一日三十里为舍。超过一天三十里,叫倍道。 倍道的速度则视当时情况而定。一天15公里以下,有点慢。 步兵行军,主要拖累速度的是各类后勤辎重。 就算是弃辎重轻兵而行,一般也不会太快。 冷兵器时代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体力基本等同于战斗力。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士兵是不能在行军途中消耗太多体力的。 所以古时候有记载的行军速度一般为一天三十里。 这个是在不损失战斗力下的行军速度,更快的速度不是不能。 但在战斗力和行军速度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只要指挥官脑子还正常就会优先保证战斗力,如果长时间强行军,将会造成大量的非战斗减员,这个后果是及其恐怖的,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 而长时间强行军不但造成非战斗减员,还会造成部队及其疲劳和建制混乱。 在冷兵器时代,一支及其疲劳建制混乱非战斗减员剧烈的军队到达战场后除了送死还能干什么? 所以任何有理智的指挥官都不会轻易做出强行军的命令的。 所以,日行三十里(也就是大约15公里)是绝大部分指挥官的明智的决定。 说古代行军日行30里有点偏慢。 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组织调度存在困难。 但仅以个人或突击部队来说,可参看战国时吴起选拔魏武卒的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十二石之弩、背负箭矢五十。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 这属于急行军范畴了,就是不考虑后勤的情况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