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七章 火与剑(四十二) (第1/3页)
轻微的吞咽声,还是让黄石和李倧听见了。 “伊达兄,出门在外一切从简,只怕招呼不周。这个叫巧克力。” 这个日本大将的期盼终于有了收获,黄石用筷子给伊达忠宗夹了一块某牌巧克力到他碗里。 “黄兄何出此言,不瞒你说,这些食物在下在日本连见都没见过。” 伊达忠宗把那块黑褐色巧克力放在嘴里,仔细品尝。 他甚至不敢咀嚼,任凭巧克力在口中融化。 牛奶香浓,丝般感受。 如同无形的丝绸在你身边飞舞,甜中带苦,那是初恋的感觉。 甜中带着一丝苦,却没有破坏那份奇迹般的甜蜜,而是把这份甜蜜升华,仿佛灵魂都随着味蕾的刺激而步入天堂。 天啊!为什么让我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万一以后吃不到怎么办? 想到此,伊达忠宗不禁悲从中来。 巧克力,原产中南美洲,其鼻祖是“xocolatl”,意为“苦水”。其主要原料可可豆产于赤道南北纬18度以内的狭长地带。 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可可液块,可可液块中含有可可碱,对多种动物有毒,但对人类来说,可可碱是一种健康的反镇静成分,故食用巧克力有提升精神,增强兴奋等功效。可可含有苯乙胺,坊间流传着能够使人有恋爱的感觉的流言。 最早饮用的是玛雅人,而最初是由墨西哥人制作,16世纪初期的西班牙探险家荷南多·科尔特斯在墨西哥发现当地的阿兹特克国王饮用一种可可豆加水和香料制成的饮料,科尔特斯品尝后在1528年带回西班牙,并在西非一个小岛上种植了可可树。西班牙人将可可豆磨成了粉,从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热后被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深受大众的欢迎。不久其制作方法被意大利人学会,并且很快传遍整个欧洲。 1642年,巧克力被作为药品引入法国,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1765年,巧克力进入美国,被托马斯·杰斐逊赞为“具有健康和营养的甜点”。 1847年,巧克力饮料中被加入可可脂,制成如今人们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块。 1875年,瑞士发明了制造牛奶巧克力的方法,从而有了所看到的巧克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巧克力的生产,巧克力被运到战场分发给士兵。 可见,作为现代经典甜食,爱美女士恨之入骨又欲罢不能的经典甜食,也是经历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完善的。 但在这个位面,这是巧克力第一次以成熟的甜品出现在东亚,却是出现在一个和甜蜜浪漫一点都不相干的战争里,并记录进历史。 伊达忠宗情不自禁的流泪了,为了这无上的美味,他是一个感性的人。 这实在不能怪他伊达忠宗没出息,当时的日本真的非常穷。 吃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只有喂饱了嘴,才能去思考。从中国到日本,多少强大的权力,都因为无法填满饥饿的嘴巴被推翻。 权力首先要建立在嘴巴上,然后才能建立在脑袋上,只有控制住嘴巴,才能更好的控制住脑袋。战国时代是个物质极大不丰富的时代,原本物产就不丰富的日本,在这个时代粮食产量更是创造新低。在这个时代,人们究竟在吃些什么呢? 我们现在来列两道菜谱: 一、小米饭、煮萝卜两块。 二、大米饭、两指宽小鱼一条、腌萝卜一小碟、白水煮野菜一盅、酱汤一小碗。 有人可以猜出来这两个食谱有什么关系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两道寒酸的食谱没有太大区别,感觉上应该是一个人某日的早餐和晚饭的食谱。 实际上,第一个菜谱是战国时期穷人家的早饭和午饭,第二个菜谱则是战国时期富人的早饭和晚饭。看起来,这两道菜谱一样寒酸,可战国时代的人们的的确确就是吃着这样的东西一天天的活下来。吃小米饭的农民,做梦都想像贵族们那样吃上大米饭。 战国时代的所有生活都围绕着战争,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打仗,打仗又是为了吃的更好。日本是个水稻生产国,几乎全国的农田都在种植水稻,可大米对一般种植大米的百姓来讲,却是奢侈品。 在黑泽明的电影《七武士》里,山上的山贼垂涎山下村子里的那点大米,便要在秋收的时候下山抢米。农民们为了保卫他们的大米,便拿出全村仅有的一点大米去城镇里招募穷武士来保卫村子,他们能拿的出的招聘唯一条件就是顿顿吃大米饭管够。 虽然不知道那些没出息山贼为什么不换个富裕点的地方去抢,偏偏死盯着这个穷到除了点大米什么都没有的村子,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时代大米实在是个稀罕物。后来,村里的农民也真靠着这顿顿有大米饭吃的条件招募来了七名水准参差不齐的武士,虽然这七名武士说是为了保一方平安所以不计报酬,但能吃上大米饭对他们多少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毕竟在那个时代男人总是饿着肚子的,能吃饱实在是件不可多得的美事。 后来,武士们发现村民们将大米都给了他们吃,自己吃的却是小米饭和野菜,于是便将自己份额里的大米饭全给了村里的老幼妇孺吃。 说到战国时代日本大米的精贵,有个武田与今川两家合力攻打北条家的松山城的故事特别有代表性。 武田和今川两家合力攻打北条家位于武藏国的松山城,两军苦战多日,北条军水源被切断,眼看就要落城。满以为松山城指日可下的联合军,发现松山城的守城官兵居然在城头最显眼的地方用水洗马,本来饮水都应该成问题的松山城守军,居然还有富裕的水去洗马,这令攻方非常沮丧。最后,双方和谈成功,松山城被今川家和平接受。后来当胜利方问起洗马的事才知道,其实当时城里确实已经没有水了,士兵在城头用来洗马的是大米。他们将用盆装着的大米从马身上倒下去,远远看起来就和用水在冲洗一样。当时的士兵大都是普通农民,他们在生活里很少接触大米,所以远远看去,就算觉得可疑也不会怀疑伪装成水的物质竟是大米。 当时的时代日本粮食产量之少,甚至不足以供应全国人吃饱,一般百姓要保证不饿死,除了捞海产,就算丰年也要上山挖野菜。加上那时候也不讲究什么进出口粮食,各国都是自己吃饱了算,多出来的粮食就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