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考验 (第2/2页)
眼前三百兵马已然快要走到坑前。 江把总转过头,示意了一下李卫国,再走,眼前cao演的军士们可就要落到坑里了。 李卫国未做丝毫示意,也就是说cao演继续。 三百兵马,排成一方队,距离眼前大坑,不过三五十步。 大坑是喊人连夜挖的,里边灌了些粪汁,如今这天无风,味道没说“十里飘香”,可也够受的了。 “李大人,这……” 王主簿有些惊慌,这是要众军士跳粪坑? 吴大勇是军人,知晓李卫国的意思,不由擦亮了眼睛,瞅瞅下一步会有何光景? 眼下军士,精气神是够了,可魄力足否? “既然说是验收,自然要拿点章程出来。” 李卫国淡淡道,眼前这个粪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考验。 这考验若是通过了,则可进行下一步cao练。 所谓战场打仗,一来要服从命令,二来要嗜血彪悍,眼前这才第一关,这才哪儿到哪儿? 冷兵器时代打仗可说是刀刀入rou,血rou横飞,对人的体力和耐力都是颇大的考教,若是军士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本事,如何能沙场立威? 中国古代打仗有一个通病,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后世也是慢慢延续,一直未能摒弃。 这通病就是家将制度。 什么意思呢,这事儿其实很好理解。 中国人打仗喜欢蚍蜉撼树,战役动不动就十万几十万的军士上阵厮杀,而实际上决定战局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主将周围的那点亲兵、核心部队。 冲锋当炮灰的有炮灰兵,但真正绝对战争进程的,实际就是主将身旁的这些兵马。
这些兵马,才是主将的魂。 有炮灰甚至食人上去送命,若是战局有利了,亲兵这再上场一锤定音,一年年一仗仗其实都是这么过来的。 明朝其实也不例外。 想想一六四四年的时候明朝有两百万兵马,却是不敌李自成的农民军,为何? 京师三大营的兵马悉数失败,地方上这些滥竽充数的兵马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再说句违心的话,地方上这些老弱病残也未曾得过你朝廷太多的好处,每月只拿那连肚子都填补饱的几分银子,谁人又会替你拼命? 主将亲兵自然得朝廷好处也多,那些炮灰可能连饭都吃不饱,生活不过是每天混日子走程序,他们又何来拼命的动力? 其实大明如此,李自成也是如此,为何百万农民军战斗起来却连多尔衮的十几万八旗满洲兵马都不如? 难不成我中原兵马真就比那八旗满洲兵马少胳膊少腿? 说白了都是这家将制度害人! 围绕在主将身旁有一批亲兵,这些人能打也乐于为主将拼命,由这些少数的兵马裹挟大部分的炮灰成就一支又一支的军队。 顺势的时候排山倒海,人挡杀人,可若是逆势了,还哪里有什么战心可言? 不过核心犹在,主将倒也有重整河山的机会,毕竟核心是那些能征善战的家将,不是你这些滥竽充数的炮灰。 说来很残酷,可是事实就是如此。 为何明朝末年的时候朝廷的兵马战斗力连那些组建的私军都不如? 奥秘也正是在此。 不过李卫国想要的,自然不是当下随大流的这种军队,他的军队里,要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威力! 既然如此,待遇就要从厚,军令就一定要整齐划一! 莫说眼前是个粪坑,就算是个刀山火海,主将号旗一挥,你也要跳! 李卫国眯缝起了眼,当下这一关,是为考验,若是考验不得过,那就重练! 眼前不过是个小麻烦,起码不用你头断血流,连这么点小麻烦你都受不了,以后如何能在尸山血海上谈笑风生? 吴大勇也屏气凝神,静静的瞅着眼前的动静。 队列仍旧在整齐划一的向前踏。 上官号旗未有挥动。 距离眼前大坑不过十步,一股子恶臭的味道传来。 兵有回头望上官者,不得令。 许多军士这也回头望去,上官号旗并未挥舞。 “怎么办?呕……” 队列中开始有人窃窃私语。 眼前这可不是什么好地方,跳下去,好几天怕是连饭都吃不下去。 “还要我们跳不成?” …… 三三两两的声音传来,江把总有些恼怒,回头瞅了李卫国一眼,大声嘹道:“莫吵,依令行事。” 可真到了那大坑前,所有士兵这都自觉的原地踏步,不再上前。 无一人跳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