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后无来者的壮举 (第2/2页)
、阳光的,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团队、关于励志的故事。 也正是通过前期的极度描写和渲染,让许三多、高城、伍六一、史进、袁朗……这些性格各异、品性不同的战士们深深的烙在了每一个读者心目中。他们在读者们的眼中就是活生生的人,就像是自己的子弟,有名字有脾气,有血更有泪! 而就是这样一群高喊着“不抛弃不放弃”诺言的子弟们在对越反击战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让无数读者思考、感动甚至流泪。 像这样的作品,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比更适合也更方便改编成各种文艺作品,最起码,他比更温和。更励志,更不容易触及某道红线。 所以,当一出版之后,就在文艺界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灯泡一样告诉每一个曾经或者是现在对它产生了兴趣的艺术家们——我是最优秀的。来吧,来改编我吧! 全国各地都有剧团开始紧锣密鼓的组织和准备着马上改编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话剧、歌剧、舞剧、广播剧、吕剧、评剧…… 然后大家就看到了报纸上刊登的军区采购的新闻,然后大家就看到胡耀邦总书记亲自购买送给前线的官兵们的消息,你让大家如何再坐得住?坐得稳? 唯一可惜的是—— 作为长篇小说的想要改变成戏剧,真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工作呢! 而这些正在或者是准备改编的剧团,基本上都没有和戈文打过招呼,他们都是径自上马。 不得不说在这个时代,中国的版权概念还很淡漠,专利、版权什么的都还是浮云。都是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那还分什么你的我的。 或许唯一规矩一点的,就算是电视界和电影界了。
但就算是各大电影厂也开始风云始动,开始暗战开来,戈文的家中各大电影厂的领导或是编剧,已围成了一大圈。 一场电影厂之间为了争夺一部作品的“拉锯战”正是开始。 六月八日的下午,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徐桑楚厂长亲自带着两名编导来戈文的家中串门,目的就是想要的电影版改编权。当他从戈文的口中了解到谢晋曾经为了的插曲登门拜访过时,当即大笑着对戈文说—— 看来戈文你和上影很有缘分嘛! 徐桑楚厂长借着谢晋的名声对戈文大打感情牌,可惜戈文却并不糊涂。 自己的小说能够改编成电影确实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但如果电影没有被拍好的话,岂不是砸了的名声?! 所以戈文径直就向徐桑楚打听如果自己将改编权交给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话,那导演有没有可能是谢晋?在他的意识里这,个时代的导演能够让他看得上眼的也就是谢晋等寥寥数个导演而已。 一声询问得到的却是徐桑楚厂长的另一番介绍。我们上海电影制片厂除了谢晋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导演,比如导演了的黄祖模,比如导演了的吴贻弓…… 戈文摇了摇头。 这两部电影他都看过,不是前世,是穿越后在复旦大学的电影院中看过的。是“文革”后首部国产爱情片、风光片。是生活片,反应的只是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气息。虽然这两部电影在国内获得了不少的奖项。赢得了不少的赞誉,在拍摄结构上是独具创新,但是自己的可是军事剧啊?那种搞笑、温馨、励志和热血,他们行吗? “徐厂长,我考虑一下再给你答复吧。”戈文没有将改编权轻易的撒手。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九日的上午,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同为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的峨眉电影制片厂也来了一个副厂长想要谋求的改编权。 虽然来人的职务并不低,可是这个副厂长同样无法给戈文想要的答案。于是戈文再次回绝了这个副厂长的请求。 同样在这天的晚上,总部在北京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也派来了专人要的改编权。 本来八一电影制片厂作为国内专门拍摄军事题材影视片为主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是最有可能将拍摄好的。 始建于1952年8月1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在这三十多年中拍摄各类军事题材电影作品近百部,可是不管是从五六十年代拍摄的、、、、、还是七八十年代的、等,都是那种光伟正式的电影,演员的表演痕迹太重、导演的逻辑安排不合理、许多戏太过都是一些通病,这些对于这样前期幽默后期热血的小说无疑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以戈文同样没有直接将手中的改编权让出去。 送走了得意而来失意而归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人,戈文的心中不由的有些苦笑起来—— 今天来的可都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啊,竟然都被自己给拒绝了。难道是自己太挑剔了吗? 可是这可是自己生平的第一次触摸电影屏幕的机会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