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1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火了 (第1/2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三天便将戈文参与录制的这一期创作者访谈节目播出了。 在这一期之前,已经播出了对编辑郑元续和总编土长申的采谈。 在这一期之后,中央任命广播电台还会播出在录制过程中播音人员的点点滴滴,以及贺敬之老先生对的评价,最后的高潮将是一些专家和学者对的看法以及对中国崛起的畅想。 不出所有人的意料,关于的台前幕后故事方一播出,就吸引了无数的听众。 在十月份播出的广播本身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直到现在都依然有听众聊天时说起,上市的图书直到现在都依然保持着较高的销售量,所以这套关于来龙去脉的回顾节目激起了听众很大的共鸣。 就在大国崛起的话题甚嚣尘上之际,另一件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了。 在寄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听众来信以及打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热线电话中,相当多的听众都在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打听戈文在节目中背诵的,而民间关于的讨论也逐渐的多了起来。 很多人开始去书店打听有没有一本叫做的书,当看到售货员摇头时,或失望离开,或随便购买一本关于明朝的历史书。 当周末,新华书店统计一周图书销售情况时,赫然发现原本一直都销量不佳的历史类图书和以前相比,竟然有了突破性的销售额,甚至连那些无人问津压箱底的古籍印刷品也是卖出去了不少。 至于曾在四合院出现的各路人马,这些天也开始频频又出现在四合院中,当看到戈文在书房闭门不出时,便向院里的其他人打听这部出现在广播里的。 诸如宁素心、顾城、查海生、李醒民等看过戈文手稿的人,顿时变成了香窝窝,成为了一个个人群的焦点。每个人都想要从他们口中得知究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广播里戈文的背诵竟会如此的幽默和诙谐。 而远在上海的巴老也给戈文打来了电话。老人是从杂志社的编辑口中得知戈文正在创作一本叫做的书,然后心怀大慰,特意打电话给戈文,鼓励他要沉下心,细细的打磨作品,不要图快。 电话里,巴老带着一丝欣慰的语气对戈文说:“我可是等你的新作品等了很长时间了。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在年青一代的作家中,你的天资是最高的,而且你的勤奋不亚于任何人……” 老人感慨的说道:“在这之前,虽然你已经写了那么多作品,可是竟然没有一部严肃小说,这是不正常的。原本我以为你是在担心严肃小说会打破你出版图书的销量神话,现在看来是我想多了……我现在很期待你的这部历史作品,不知道能带给我怎么样的感受!” 巴老的话让戈文一阵惭愧,欲言又止了许久,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巴老……这个……我现在创作的这部作品不是严肃小说,就连长篇小说都算不上……其实这本就是一部关于明朝历史的科普读物。” 担心巴老生气,戈文刚一说完,就赶紧解释了起来:“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都对咱们国家很多人的情绪有些疑惑……” 戈文把自己观察到的关于现在中国人内心潜藏的自卑和迷茫现象向巴老做了说明,然后说自己之所以要写有关明朝的历史读本其实就是想让国人回顾一下华夏历史的辉煌印记,让大家能够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能够更加的理性和更加的坦然。 “咦……这个想法很好啊!”巴老静静的听戈文说完,才赞许的点了点头。尽管两人隔着电话,距离更是远隔十万八千里,戈文根本无法看到。 “呵呵,我还以为你这回终于脑袋开窍,终于明白长篇小说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了。谁知道竟然弄出这么一个乌龙……哈哈……” 巴金自嘲了一番后,又语重心长的对戈文说道:“不过,戈文啊,你从事写作也有了这么久的时间了,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只有长篇小说才最能代表一个作家的创作能力和文学水平啊!你看了现在文坛的一些年轻作家可都是通过长篇小说和严肃文学才获得了一致的赞扬,像湛容,张洁的、冯骥才的、宗璞的、蒋子龙的……都是如此啊!” “巴老,你放心,这部写完后,我立刻开始考虑长篇小说的创作,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戈文赶紧向巴老承诺道。 “嗯?你这种想法可不对,创作怎么能这样随便!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长篇小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有思想!如果你仅仅是想证明自己,那更应该沉下心,认真的思考,仔细的揣摩,千万不要仓促动笔!”巴老听了戈文的话,不仅没有高兴,反而有些担心起来。 “巴老,我错了。我会思考成熟后才动笔的,您放心。在上海照顾您的那段日子里,您对我的教诲我从来没有忘记!……”戈文的内心有些感动起来。 这就是巴金! 这就是那个以垂暮之年擎起整个中国文坛前进的巨人! 在上海亲自照顾巴老,才知道老人究竟有多么的伟大。 多少次巴金在阅读完青年作家的作品后,用颤巍巍的手去给他们写信,就是为了告诉那些年轻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自己看了。对于年轻人的鼓励和谅解,他从来都义无反顾。 多少次,巴金在知道一些年轻作家的处境艰难后,竭尽心力的为他们解除烦忧。在王蒙、陆文夫等人复出后创作的新作品因为一些缺点而受到评论界的批评而处境困难时,是他为他们辩解“缺点有时难免,可以批评,但不能采取打棍子的办法。” 多少次,在自己创作完一篇文章后,老人带着老花镜,拿着笔,一笔一划的帮自己校核文章,老人对文章的分析,提出个人的看法,让自己获益良多。 巴老对年轻作家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是自己这青年一代作家一定要铭记于心的。 自己一定要创作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