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5章 来自史学界的声音 (第1/2页)
1985年1月1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戈文的。 这新奇、幽默的明史故事和广播节目里的评书有些类似,但又比评书更加的诙谐有趣,并且所讲的都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 我们可以这样说,听评书仅仅是一种娱乐,可是听却可以学到知识,学到历史。 很快的,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关于的讨论和评价层出不穷,很快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上个月末还在老百姓口中喋喋不休的铁娘子摔跤事件此时已经被大伙抛到了脑后,大家现在见面聊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那些人。 各种报纸杂志、各种广播电台但凡刊登或者是评论了这部作品,都是销量大涨。 于是越来越多的报纸和电台开始介入到这场全民热议的狂欢之中。蹭热度,蹭话题,煽风点火的手段层出不穷。 终于在1985年1月19日这一天,当老百姓们打开,了解中国的政策,看看国家今天又发生了那些大事的时候—— 在第八版的文艺天地中,一个署名为某某某的评论界大咖刊登了一篇评论戈文的正面文章。 这种对戈文,对的热度终于达到了顶峰。 连中国最大的报纸,全国第一报都无法忽视社会上的这股热潮了! 可以想象,随着广播的继续播出,针对这本书的评论决不会是一个第八版的评论文章就能概括的。一定会有更多的文章在更重要的版面上刊登。 此时,一个群体终于有些沉不住气。 面对社会上的这股子热潮,一个群体开始发出声音。 这个群体正是史学界。 早在戈文在的访谈中透漏了自己新作的信息后,关于戈文这部新作品的讨论就从未断过,很多报纸上有一些史学界的专家借势发表关于朱元璋的文章。 鉴于戈文在文化圈里的地位以及以往的辉煌事迹,文艺圈、文化届有很多人对他的新作保持着关注。 当知道他的新作和历史有关,史学界的各位专家学者们也是来了兴趣。 说实话,史学界对于戈文的印象不错。他的和极具史学价值和文化之美,所以当戈文说自己的这种散文是文化散文时,史学界也是大感认同,并尝试写这种散文。 在中国刨去个体,如果说那个群体理论上最擅长文化散文历史散文,那自然是这帮史学界的大咖们了。 可是真正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方播出了,整个史学界开始分裂了。 所有人都为戈文的这部作品所震惊。 这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一些年轻的史学学者们对此耳目一新,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 他们认为戈文的这部会给当代史学界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是一种新的创新。 但是那些年龄比较大,常年埋首于故纸堆和考古文物之间,研究探究的老先生们却是哗然不已。 如果戈文的这部作品只是一本通俗历史演义,就像是、那样,戈文这本书里的代入感思路,带入悬念的写作技巧,以及平白却诙谐的文笔都是极妙的,极有意思的。 可是随着广播的一天天播出,史学界的老先生们赫然发现,这里所写到的所有人物、所有故事,竟然都是和史实分毫不差,都能从古籍中找到出处。 这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和史学界从事的研究没有什么不同。 抛掉文笔,抛掉写作技巧,小说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他们平常研究后所写的科考论文一般。 唯一的不同就是戈文写的更风趣,更通俗化,更油一些。 唯一的不同就是这本的学术价值很少而已。 猜测中的竟然变成了! 史学界的老先生们一辈子坚守贫困,一辈子都是严谨治学,将自己的工作看的极为神圣,他们见不得戈文这种轻浮的文字,以及书里那种逻辑上的小错误。 老先生们当然对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历史热潮感到欣慰,但是戈文这种滥竽充数的做法,却是不可饶恕的。 这会带坏了史学研究的风气。 历史的研究是认真的严谨的,哪里能像那样恣意妄随。 现在连都开始刊登相关文章,如果不在矫正视听的话,一旦给定了性,那史学界岂不是什么牛鬼蛇神都能出来了?岂不是乱了套了! 必须将自己的观念告诉给大众,不能让戈文这样肆意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