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再谈龙 (第1/2页)
诗仙李太白的两句名言:“理有疑误而成过,事有形似而类真。” 《论衡感虚篇》尝言 唐虞之时,豢龙御龙,龙常在朝。夏末政衰,龙乃隐伏。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唐人张旭《山行留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管子》“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 龙现鱼跃,必有雨。 《意林》卷五引《任子》“神龙不处网罟之水,凤凰不翔罻罗之乡。” 《尸子》“自井中试星,所见不过数星。” 宋泰始(465-471年)末,武进旧茔有兽见,一角,羊头,龙翼,马足。父老咸见,莫之识也。(《南齐书祥瑞志》) 永徽四年(653年),宋州人蔡道基舍旁有兽,高丈余,头类羊,一角,鹿形,马蹄,牛尾,五色,有翅。(《新唐书五行志一》) 楚王马希范修长沙城,开濠毕,忽有一物,长十余丈,无头尾手足,状若土山,自北岸出,游泳水上。久之,入南岸而没,出入俱无踪迹。或谓之“土龙”。(《太平广记》卷三七三引《稽神录》)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万历丙戌(1586年),建昌乡民樵于山,逢一巨蛇,头端一角,六足如鸡距,见人不噬亦不惊。民因呼群往视,亦不敢伤,徐徐入森林去。 《华山记》云:“蛇六足者,名曰肥虫遗,见则千里之内大旱。”戊子,己丑之灾,其兆已先见之矣。 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彭杨畈民家沟中蛇出,长六尺,围尺许,身红绿色,六足如鸡距,不噬人。郝楚望曰:“肥虫遗也,主千里旱。”果验。 《太平广记》(纪闻)“韦皋镇蜀末年,资州献一龙,身长丈余,鳞甲悉具。皋以木匣贮之,蟠屈于内。时属元日,置之大慈寺殿上,百姓皆传,纵观二三日,为香烟熏死。国史阙书,是何祥也?” 《礼记礼运》“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郴州马岭山下有白蛇与黑蛇斗,白蛇长六七尺,吞黑蛇,至腹,口眼血流,黑蛇长丈余,头穿白蛇腹出,俱死。 刘备未即位前,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宋书符瑞志中》 元人张宪《卧沙龙》“仰阁青牛首,横搘赤鲤腮。轻雷惊不起,直待早潮来。”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宋书符瑞志中》记载,太和七年(233年)正月,摩陂的一口大井中发现青龙,浮现了十多天,魏明帝曹叡亲自率领群臣前去观看,并叫画工当场绘图,但尚未画完,龙就下潜消失了。因为此事,曹叡特地下令改年号为青龙,改摩陂为龙陂。 龙,又被称为鳞虫之长。 世界上有着太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生物。又或者知道,也不愿意去相信它真实存在,而宁愿去相信那只是一个传说这样没有经过认真探索而敷衍出来的话。 例如肥虫遗(其实这是一个字,虫字旁右边一个遗),我们没有见过就认为它不存在,但古人见过,还把它记载了下来,然而我们还是不愿意去相信世界上存在这种生物。这种生物推测是某种鸟类的进化或者退化不完全形态,或者某种爬行类动物的进化或退化的不完全形态。如果难以理解,可以举个例子。毛毛虫,变成蝴蝶,我们只看到这两个阶段,最初和最终的阶段。但中间过渡的阶段我们是没有看到的,我们不知道这中间毛毛虫这个物种发生了什么变化才最终变成了蝴蝶。而这种过渡期,就是这里所说的不完全形态。如果我们只见过毛毛虫和蝴蝶,是无法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后来我们才发现了蛹这个阶段。而肥虫遗,同样如此。它是某种物种的中间阶段,不是最初也不是最终,而是中间的进化或者退化阶段,甚至这中间可能有数次过渡阶段,我们不得而知。龙这种生物很可能也是某种远古的动物的进化或者退化形态,就像我们现在想去找人类的起源,遗传学说的是猿人,但猿人和人之间的过渡进化,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却是一片空白。那种过渡形态找不到了。而龙,可能就类似这种填补空白进化的部分。 歌德说得好:“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知道的。” 龙,腹部为红色或白色。鳞片可张合,能夹死苍蝇。浑身散发腥气和粘液,所以,龙更像是某种鱼类和爬行类动物的混合体,或者说是某种过渡期,而龙,就是停留在这种过渡期的远古生物。只是经过某些艺术加工后龙更像是蛇的形体。龙的本体其实是类似巨型蜥蜴的生物,两栖生物。龙的借水腾飞能力目前还无法解释,只能说是借助了水这种物质然后是如何转换成庞大的能量,我们不得而知。我在这里大胆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