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诗既出,谁与争锋! (第1/1页)
谢慎的心情很好,非常好! 购置了一大套文房用具,谢慎便向自家竹楼走去。 反正这些文房用具不用他‘花’钱,能多买一些就要多买一些。 王守文怎么也算是个世家子,自然不会差这些银子,他听闻谢慎颇有才名,得了县尊的赞许,自然也有意结‘交’。 可以说这是一件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谢慎拿着这些文房用具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不过话也说回来了,来而不往非礼也,请王守文吃一顿便饭还是应该的。 王守文今年虚岁十三,比谢慎还要大上一岁,听闻要作客谢家他倒也是大方的应下了。 二人结伴回到竹楼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谢慎的大嫂谢陈氏正在一层的灶房中做饭,见谢慎回来了,她忙放下手中的活,笑道:“小郎回来了?咦,旁边的那位公子是?” “嫂嫂,这是我的同窗王守文,今日晚饭便跟我们一起吃吧。” 谢陈氏莞尔一笑道:“也好,那奴家便多准备一些饭菜。” “多谢了。” 王守文显然是那种拘束的‘性’子,见到谢陈氏冲他笑一时涨红了脸。谢慎看出了他的尴尬,便拉着王守文往二层走去。 二层的阁楼是谢慎的内室兼书房,虽然有些陈旧但东西都很齐全。 不过这些在王守文这个世家出身的公子哥眼中就有些寒酸了。 谢慎大大咧咧的坐在一处方凳上,招呼着王守文坐下。 王守文却是皱了皱眉道:“想不到谢贤弟家世如此清贫。某家世虽然比之谢贤弟好了不少,可学问却是差了许多,实在是惭愧。” 谢慎爽朗一笑道:“学问这种东西哪有什么定论。我不过是得了县尊几句夸奖,也不见得学问就比你高。再说了,这种东西争个高下有甚意思,倒不如一起饮几杯酒来的畅快!” “谢贤弟倒是爽快人。” 王守文面上的凝重终于散去,朗声道:“以后谢贤弟若是有什么需要,尽管和某提,某一定竭力相助。” 谢慎心中自虽然是个标准的世家公子哥,但看的出来他并不骄横跋扈,品‘性’还是很端正的。跟这样的人结‘交’做朋友,绝对是有益无害。何况他还有个宗师级的长兄,通过此关系和王阳明称兄道弟,对谢慎的科举之路绝对是大有裨益。 谢慎不是一个处心积虑设计谋划的人,但当机会摆在他的面前时,他也绝对不会放过。 二人坐在阁楼没多久,谢陈氏便来喊他们吃饭了。 谢慎和王守文下了阁楼,与谢陈氏围坐一桌用起了粗茶淡饭。 虽然谢陈氏特地加了菜,但那棕黑‘色’的咸菜疙瘩实在不是王守文这种公子哥吃的惯得。王守文礼貌‘性’的吃了几片咸菜,便不再进食。 谢慎心中慨叹,有些东西并不是想要改变就能改变的。 用过晚饭,谢慎将王守文送出家,便返回了阁楼。 明日便要正式在三味书院进学了,今晚可要好好休息。 一夜无话,晨光熹微之时谢慎便起身洗漱。 之后照例吃了一块薄饼,进了一碗米粥,谢慎便背着布包去往三味书院。 三味书院针对学子的年龄不同分为两级,低一级的学子年岁大多在十二三,需要准备的是来年的县试。而高一级的学子准备的则是乡试一级的考试。 谢慎早早来到书院大厅,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取出文房用具和朱子集注,便闭上了眼睛小憩。 早起实在是困乏,也是个体力活啊。 “谢贤弟,你来的这么早啊。” 听声音便知道是王守文,谢慎睁开眼睛道:“守文兄来的也不晚啊。快坐吧。” 王守文在谢慎的身边坐下,淡淡笑道:“昨夜我回到府中偷偷去灶房捡了一块饼子吃,可是饿死我了。” 谢慎没好气的翻了一记白眼道:“你自己吃不惯咸菜疙瘩,活该饿肚子。” 二人一番嬉闹后,孔教谕背负着双手施施然从屋外走来。 见学子已经到的差不多了,孔教谕沉声道:“今日‘春’‘色’盎然,百‘花’盛开,汝等便以早‘春’为题做一诗罢。”
童子三试是典型的基础‘性’选拔考试,出的题目并不很难,但要求文章作的取巧,有特‘色’。故而许多教书先生功利起见都会要求考生大量写时文,用题海战术训练写文章的敏感‘性’和立意。 孔教谕是进士出身,自章最为讨考官的欢心,但他显捆绑,故而才会对诗歌也有所要求。 谢慎心中一沉,刚刚书院一开课,孔教谕就叫他们作诗,这节奏还真是快。作诗这种事情难不倒谢慎,虽然此时已经是明朝中叶,唐宋大把的好诗抄不了,可明清的许多名诗却还是可待采撷的。 谢慎略作思忖便提起笔来蘸墨挥毫。 短短片刻的工夫,一首七言绝句便‘欲’然纸上。 恰巧孔教谕走到谢慎的身旁,见谢慎短短时间内竟然做出一首诗来,自然也是来了兴致。 “江暖‘波’光映日光,几家同住水云乡。 槿篱茅舍繁‘花’里,也有秋千出短墙。” ‘吟’诵了一遍,孔德道频频点头。 “好诗,好诗啊。此诗短短几句便将水乡早‘春’之景勾勒出来,那句也有秋千出短墙更是点睛之笔!” “多谢夫子。”在三味书院,孔德道的身份是教书先生而不是县学教谕,谢慎称其为夫子显然是更为合适的。 谢慎心道抄诗果然就要抄最好的,明代三才子之一的杨慎果然不是凡人。 他也想写一首临江仙之类的词来装‘逼’,可是实在是没有机会。若是强行装‘逼’,反倒会引起孔教谕的怀疑。而这首早‘春’作的就十分应景,也不会让人生出突兀之感。 在孔德道心中谢慎显然已经是神童了。 实际上明代科举出的神童并不少,像谢慎这样十二岁擅作诗词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孺子可教也!” 孔德道捋了捋下颌长髯,笑道“你小小年纪便能作出此诗,果然天赋不凡。看来县尊把你推介到老夫这里进学果然是有缘由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