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12章 来送死的? (第1/2页)
312来送死的? 鞑子要真想攻下顺德府,其实费不了多大功夫,何必多此一举,用什么计谋呢? 只是山东境内,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一支军队,实在是让陈洛想不通。 这个时候山东境内,稍微有战力的军队,不都在早些时候,开往京城勤王去了吗? 就在陈洛惊讶的时候,城外远处那支开来的军队,也慢慢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众人在城墙上看得明明白白,这支明军虽在行军途中,却是旗帜鲜明,队列齐整,强军姿态,气势逼人。 在队伍的四周,还不时有数十名骑兵在周围训示警戒,为首走着的是鸟统兵和刀盾手。 这些士卒清一色的红色战甲,内衬着鸳鸯战袄,长枪如云鸟统如雨,看上去真是威风凛凛。 所有士卒在行走间,行军步伐极为一致,扬起了一道道烟尘,正向着顺德府方向徐徐走来。 “嘶……,这是哪里来的援军,吾从军十余载,从未见过如此强军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面那支军队在贾温如等人的眼里,只是走得整齐好看些。 但看在陈洛这个老行伍眼里,味道却是截然不同。 李子霄这次带着刘重的‘陷阵营’,还有两队炮兵,半个‘火力营’,共计三千人赶来顺德府。 至于其他几路白龙军,李子霄另有安排,没有随军而来,这次他只是来解顺德府之围,也没打算吃掉阿巴泰这支鞑子军。 实在是阿巴泰这支鞑子军数量太多了,七千人的鞑子军,可不是轻易能够吃下了,李子霄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 这时,一名前出的斥候回报:“启禀大将军,鞑子军在离顺德城西门外,一里处安营扎寨,咱们要从别的城门进城吗?” 听到回来斥候的汇报,李子霄的眼里射出了一道寒芒,冷声说道:“笑话,这里是我大明的地方,难道我们进入大明的城池,还要看鞑子的脸色不成? 咱们今天就从西门入城,我倒要看看这些鞑子,有没有能耐拦住我进城。” “是,立即从西门入城!” “大将军,您这么做有点冒险啊,到时候就怕鞑子会在半途攻击咱们的。” 听到李子霄这个命令,徐魏出声说道。 李子霄摇摇头,有些意味深长的说道:“我还怕这些鞑子不来攻打咱们呀!来了更好,咱们就犁出一条血路入城。” 徐魏还想再说什么,但看到李子霄坚定的神情,又憋回去了。 于是乎,贾温如何陈洛站在顺德府的城头上,就看到这支开来的明军,竟然一头扎向了西门,丝毫没有避开的意思。 “这支队伍的将领在想什么,他不绕其他城门入城,朝西门开赴干嘛,他看不到鞑子就在西门外扎营的嘛!” 顺德府城头上,贾温如看到白龙军一头扎向西门,也是急切的喊道。 即便是贾温如不懂兵法,可是他因为明白,这个时候来援的援军,最好避开西门的鞑子,从其他城门入城。 人家鞑子不出兵阻挠你入城就不错了,你还向人家跟前凑,这不是找揍嘛! 也难怪此时贾温如急了,眼看好不容易来了一支援军,偏偏这个带兵的将领是个蠢货,让他恼怒。 就连一旁的陈洛此时也是一头雾水,看不懂白龙军这是要干啥。 这些大明官员对于鞑子已经如同老鼠见猫,本能的畏惧。 他们见到鞑子第一想法,就是逃命或是防守,至于主动找鞑子交手,在他们看来根本就是找死的行为。 而这个时候,由于之前李子霄为了保持白龙军的神秘,尽量低调,不想引起鞑子的注意。 所以马官庄一战,歼灭三千鞑子后,李子霄下令封锁消息,并未传出去,所以此时知道那一战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至于鞑子那一边,更是将这一战视为他们大清国的奇耻大辱,隐瞒消息还来不及,就更不会宣扬出去的。 这个时候在顺德府西门外,鞑子军大营中,一名鞑子军将领冲了进来,大声报告道:“启禀贝勒爷。 城外正有一支明军向顺德府开来,奴才请示贝勒爷示下,是否拦截他们?” 阿巴泰听后没好气的,叱喝道:“你这个笨蛋,等你出动人手出营拦截的时候,人家早就溜进顺德城了,你以为顺德城就只有一个城门吗?” 很显然,阿巴泰本能的想到,按照以往明军懦弱的行为,他们必然会避开他们西门,偷偷的从其他城门开进顺德城。 但此时,那名来报的鞑子军将领脸上,表情却很奇怪。 他犹豫了一下后,吞吞吐吐的说道:“贝勒爷,那支明军他们是没有走别的城门,他们是往我们所在的西门而来的。” “什么?” 这下子,阿巴泰听后竟然忘了生气,而且整个人一时间反而愣住了,这什么情况,出乎他的预料之外。 “努安,你是在跟老子开玩笑吧,难道那个明军真的是吃了雄心豹子胆跑来送死,还是不知道西城门,有咱们大清军队集结?” 阿巴泰惊愕过后,就是抑制不住的愤怒,他一把抓起了马鞭,大声喝道:“走,大家点齐兵马,都跟我到营寨外看看去。 我倒要看看,是哪个明将吃了雄心豹子胆,这么不把本贝勒放在眼里,老子要活剥了他。” 阿巴泰是为努尔哈赤第七子,自成年后领军作战战功卓著,为后金立功甚多。 但由于他为侧妃所生,所以一直受到众位兄弟的轻视与污辱,论功行赏也常常得不到公正的待遇。 但他这个人却是有真才实学的,领兵打仗很有一套,有本事的人往往都是很骄傲的,阿巴泰也不例外。 因此此时一听,竟然有人这么大摇大摆的,要从自己大军跟前入城,他遏制不住的愤怒。 当阿巴泰带人来到营寨前时,远远地就看到在一面斗大的‘明’字大旗下,正昂首阔步走来的一支明军。 这支明军虽然几乎都是步卒,但却铠甲鲜明,他们在行进间,也排着战斗队形,前后各约三千名士卒。 把几十辆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