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将永世长存_第二十六章 柏林大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柏林大学 (第1/2页)

    对于希特勒的到访,普朗克热情欢迎,普朗克是一个坚强的人,儿子的死虽然令他伤心,可是战场哪有不死人的呢,只能说运气不好,怪不得哪一个人。

    希特勒和普朗克聊了几句,西雅就上蹿下跳要普朗克去做实验,使得两人也没说几句话普朗克就去隔壁间小屋陪西雅做实验了,和希特勒隔着一堵墙聊天。

    这种情况,希特勒只好起身告辞。

    本来普朗克竭力邀请希特勒留下来吃晚餐,可希特勒见他们这么专注做实验,不忍打扰,于是希特勒找了个借口:“改天有空我再来唠叨您,可我还有好几个战友的家属去探望,今天实在是没时间了。”

    这样的理由下,普朗克才同意希特勒离开,希特勒给他说的话也不算是借口,因为他真的还要去探望其他战友在柏林的家属。

    离开普朗克后,希特勒顺便去旁边位于市中心的柏林大学里面看了一下,但这个时候正是假期,里面并没有多少学生,让希特勒微微有些失望。不过行走在其中,希特勒依然感到一种nongnong的学习氛围,不愧为现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

    我们要在这里所以说当时的教育情况,在二战前,德国的教育没有一个国家能比,诺贝尔奖有三分之一的获得者就在德国的大学里读过书或任过教。

    柏林大学,世界第一,由德国内务部文教总管洪堡创立,是现代大学之母,在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之前,欧洲和美国的大学都是沿袭修道院教育的传统,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或贵族为主,较不重视研究,柏林大学创立后,成为了各国大学争相模仿的对象。

    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普朗克、冯·诺依曼(计算机之父)、黑格尔均在此教过书,还有海涅、俾斯麦、赫兹、玻恩等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均在柏林大学求过学,中国的物理家王淦昌、著名学者陈寅恪,还有中央大学老校长罗家伦也在柏林大学读过书,就连周恩莱总理,也曾在柏林大学勤工俭学过,与周恩莱总理同去勤工俭学的还有温朋久(新中国第一任驻日内瓦的总领事,总理温【家】宝的叔祖)。

    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是柏林大学的黄金年代,这个时候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学术中心,上面提到的这些人物,也都是在20年代活跃在柏林大学。

    说不好有一天我们的周恩莱总理在校园里勤工俭学,有个老头在路边摔倒了,他走去扶起来一看,擦,爱因斯坦!

    希特勒有幸,能够见到最辉煌时期的柏林大学,而不是后世经历战乱分【裂】的柏林大学。

    至于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学就是哥根廷大学了,也是当时世界的学术中心,不过与柏林大学的全面发展相比,哥廷根大学的王牌领域仅仅是数学,哥廷根大学的数学专业由高斯开创,到了19世纪,希尔伯特和克莱因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数学家前往哥廷根,从而使德国哥廷根数学学派进入了全盛时期。到20世纪初,哥廷根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数学中心和麦加圣地。当时全世界学数学的学生中,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

    希尔伯特和克莱因两个人是什么人?可以说是20世纪在庞加莱死后最强的数学家,其中希尔伯特被誉为数学界的无冕之王,可以比肩高斯牛顿的人物。再加上数学女王诺特,当时的哥廷根大学确实是人才济济。

    这几位数学家的排名都在20世纪数学家排名榜上位列前十,民国的数学天才陈省身排名31,后世著名人物华罗庚处于90位,至于其他人都在几百名几千名后去了。

    这一时期,正是德国大学处于世界学术最顶端、最辉煌的时期。欧美各国的学生纷纷以去德国留学为荣,尤其是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当时,如果一位学者没有德国的学习经历,会被认为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术训练。

    1945年二战结束前诺贝尔奖一共颁发了148枚,其中差不多五十枚都是由德国人取得,而化学奖德国人更是获得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