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大戏开场 (第2/2页)
道:“回太后,外敌入侵,我们应立刻遣将御敌,现在除李均镇守北疆,不得脱身外,有资格任此职的,只有向拱、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四人。” “向拱足智多谋、战功显著,威望甚高,现在国朝未稳,此人须提防,不可统兵。”范质一口否定。 “近来京中传闻,李重进有夺位问鼎之心,如此紧要关头,也不得不防。”魏仁浦也缓缓说道。 “张永德也是外戚,恐怕只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前往合适。”范质权衡再三,继续说道,“为防不策,不如派遣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担任北征副职,互相制约,不致生变。” 坐在上首的符太后,见范质定下人选,对着王溥、魏仁浦二人望来,询问道:“二位卿家以为如何?” 此时王溥、魏仁浦二人,皆以范质为主,立刻点头道:“如此甚好!” 见三人商议已定,符太后便让范质拟旨,拿出传国玉玺,加盖玺印,着快马发往归德府。 当朝廷旨意下达到归德府时,赵匡胤正在帅府内小憩,闻圣旨到,整个人一跃而起,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就慌忙跑向大堂。 摆上香案,接过圣旨,立在一旁的赵光义与赵普二人,皆面露狂喜之色,此时的赵匡胤反而冷静下来,拱手对传旨太监说道:“请帮忙回禀圣上,微臣兵少将寡,恐无法承担此次重任!” 传旨太监一阵愕然,他身为符太后心腹,自然知道主子,此时正心急如焚的等待他的回信,便连忙请赵匡胤稍待片刻,又急急忙忙的回京请示。
太监前脚刚走,赵光义就连忙跳了出来,“二哥,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你怎么还在犹豫!” 赵匡胤没有回话,反而是立在一旁的赵普,思索了一会,站出来,拱手道:“主公英明,普佩服的五体投地!” 赵光义惊讶道:“怎么!这里面还有什么门道!” “当然有门道。”赵普看了赵光义一眼,随口答道,见对方仍未明白,在心里默默琢磨起一些事情来。 “这个赵光义的才能,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确实比不上主公,但为什么此人身上,竟然也有真龙之气?”赵普百思不得其解,只得暂时搁置一旁,“要是师弟再此就好了,他虽说性格偏激,但这望气之术,却得师傅真传。” 赵光义正等着赵普的下文,没想到对方只说了一句,便突然深思了起来,顿时,犹如隔靴捎痒,弄的人不上不下,只得转身请教道:“二哥,你们这是打的什么哑谜?” 赵匡胤素来看重情义,不然也不会留下,诸如千里送京娘、灼艾分痛等事迹,便耐心的解释道:“自李唐灭亡,各地诸侯纷纷割地自立,皆因兵权二字,兵权,兵权!有兵才有权,如今我虽然兵力雄厚,但也有些事情也要早做准备,现在郭氏已别无选择,我为何不再进一步?” “再进一步!”赵光义心中一惊,急忙问道,“二哥要当兵马大元帅?” “与其说要当兵马大元帅,不如说为了调兵虎符!”赵普回过神来,躬身一揖道,“主公智谋,世所罕见,普不及也!” 赵匡胤连忙扶起对方,正色道:“赵普兄,这是说的什么话,没有兄之谋划,安有今日赵匡胤!”两人相视一笑,一股君臣相得,站在一旁的赵光义,却陷入了沉思,眼中晦暗不明。 终于在傍晚时,范质又重新拟旨,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连同虎符一起送到他的手中,至此兵变终成定局。 当晚,赵光义便回到开封城赵府,根据后周太祖令,大将出征,家人必须留守京城,这也是为了防止大将手握重兵,犯上作乱的手段,但这个世上最难防范的就是人心! 农历正月初二,慕容延钊自领五万大军,作为先锋,率先出城,前来送行的范质,见出征的将领中,倒有一半不是赵匡胤嫡系,遂心中大安,他哪知这正是赵普为麻痹他,所设的计谋。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诸将,谋士赵普、楚昭辅等人,点齐八万大军,出京城北门,一字北上,新皇郭宗训、符太后,亲自前来把酒送行。 及到正午,大军刚刚出京不久,“天降神木牌,点检做天子”的民谣,就瞬间在京城的各个角落,流传开来,而官府竟也没进行约束,一时间,整个开封城人心思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