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大同_第20章 大同城,刘良佐 (第2/2页)
碗面推给对面,咬着糖人撇嘴道:“这杏子哪有坏的那么快的,杏子是杏子,和酿皮有啥能比的。” 倒了4碗茶,推给对面读书人1碗,朱弘昭道:“道理还是1样,好吃的东西9该在它好的时候吃掉。不然时间长了,生了变化9坏了。这个和乘热打铁1个道理,这位兄台觉得是不是这个理?” 见朱弘昭1个小屁孩说的1板1眼又很是认真给自己找借口,这读书人觉得有意思,点头道:“小公子所言在理,若只是心急为口腹之欲,这礼还是要遵的。” “兄台说的有理,在下代州朱弘昭,与父迁任新平堡千户所。” “小公子还是国姓,失敬。在下大同左卫不第书生刘良佐,字明辅。” 孙河面生鄙夷,这么大个人连最基本的县学都没考中,连童生资格都没拿到,着实有些丢人。故而轻视刘良佐,笑道:“我家公子可是正儿8经太祖高皇帝血脉,当今陛下族孙,鲁藩宗室。父子同志,立志卫国戍边,得天子诏书。而我家公子志向高远,以名言志,故改名弘昭。” 刘良佐闻言1惊,上下打量朱弘昭,见他岁数虽小,却镇定自若颇有威仪。两名健壮家丁并不欺他年少,虽有斗嘴小事,却目光中满是敬重。 孙河如此说,见这书生惊讶模样,脸上有光,心中得意扬着下巴,仿佛得到皇帝诏书的是他1样。 朱弘昭1眼9看中了刘良佐,这是个书生,穿的衣物陈旧却掩不住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傲气。同时这还是1个吃过苦的书生,目光有神,身子骨健壮不逊色于孙河这样练武的家丁军汉。 据他了解,有点读书天分的人少年时9能考过县学,拿个童生身份,再差也有国家扶助,每月6斗好米。而这刘良佐,看情况显然不是读书的料,却有1腔傲气,显得有些奇怪,他才自告姓名。
读书人游学交朋友9是这样,看对方顺眼9报名,对方不厌弃相互通名后9成了相识。更多的读书人会参加各种公私宴会,在会上以诗才搏名,再不济也能打个酱油混个脸熟。 这样连童生资格都没有的读书人,应该是最好招纳的目标。同样身子骨强壮,带在身边总比1个文弱书生来的强。起码调教调教,平日里传个口信跑腿也是不错的。 起身1拜,刘良佐拜道:“公子宗室贵胄,不畏边塞寒苦。刘某甚是敬佩仰慕,愿随公子守卫1方,弘我昭昭大明军威。” 这是什么节奏,难道哥有虎躯光环,1震9有人来投奔? 显然朱弘昭没有这种神奇光环,而是刘良佐实在是走投无路。他没有读书天分,家中老父又对他期望甚高。他是大同左卫军户,要参加县试只能来大同。大同是边镇,县不多,多是县级规模的卫所,所以参考的人多,录取几率9低了。 卫所有卫学,他9是卫学出来的。 有些地方县、卫紧邻1体,县学、卫学子弟相争白热化,每年县学考试,都是两个体系学子打破头卖命争抢名次的战场。 县学县试、州试、府试、乡试、京考、殿试,统统都是民籍、军籍学子战斗的舞台。 这些战场对刘良佐来说太遥远,他连县试都过不去。不是他无能,而是这里的体制太坑爹。县试录取名额是根据人口比例来取额的,大同左卫的学子要考试,只能来大同府城,参考的人数极多,竞争压力9大。 有些偏远县城,书风不盛。每年县试考出来掺水货色极多,只要会写个8股文,懂这个格式,有错别字也能成为童生。可惜这里是大同,没有那种好运气的刘良佐,只能1年苦过1年,年复1年压力越来越大。 他不敢回去面对自己年迈的父亲,今年县试他又没过。身上没钱,又回不了家,所以吃饭才会慢嚼细咽,所以他才会找个借口投奔朱弘昭。 他只想找1个饭碗而已,如果这口饭好吃,他也能风风光光回去面对自己苍老的父亲。他有傲气,是不会给城里富商当账房先生的,也不愿意在街头摆摊给人写信糊口。 朱弘昭父子是宗室,被皇帝陛下下旨,从血脉上来说比大同府里每1个人都高贵。9是当家奴,那也是光荣的。君不见,满朝文武勋戚,不管你多少品,还不是天家家奴,替天子家守牧1方? 怀着这个想法,刘良佐这个躬鞠成了9度角。 朱弘昭想起了不久前看过的3国志评书,难道哥有刘备光环?出场喊1声哥是某某王几世孙,然后别人像拜佛1样拜倒? 显然不可能,不过这是好事情。 估计等他知道刘良佐的想法,他会噎的不轻。若知道了刘良佐历史上的战绩,绝对会1脚将这人踹了,然后人不知鬼不觉将刘良佐灭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