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棺_第四十一章 大西诡藏 琉璃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大西诡藏 琉璃厂 (第2/2页)

和我们一阵的时候踩到了那村人猎狸子的圈套,一下子被拉到了那茅沟沟里,等到老村长清理完了那陷阱,再去找我们时,却听到了二愣子微弱的呼救声,这才带了一大批人下了溶洞把那背着食物包的二愣子给救了回来。

    我心里得知此事,大为爽快,又想到发丘印那档子事,便趁着酒气道:“老村长,咱这三番五次受您老人家的恩惠,怕是这辈子也换不清啦,我和二愣子并肩的时候听说你哪里有块铜印?能否给我看看,若真是个前朝的东西,我有朋友是做古物生意的,能够换些钱粮也说不定啊。”

    老村长一听这话,眼珠子瞪得老大,一拍桌子,我刚以为激怒了他,只听他酒气发作,大叫道:“得色要那破铜,俺咋能不给嘞!俺……俺这就给你取来!”说着老村长便下了炕,我心中极为火热,跟着他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走到了厢房,只见老村长扶着腰,蹲下身从一个木柜台底下拿出一块垫柜脚的黑黝黝的东西,塞到我手上,便摇摇晃晃地又回到炕上了。

    我一看这东西灰不溜秋,不禁有些失望,把它收好,却又是陪了老村长半晚,直到三更才聊完,胖子已经睡得直打呼噜,叶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只有我和勇哥还在听着。

    原来这老村长原先是土匪出身,那年月吃不饱饭,村里的中青年人大多上了东北十八山落了草,只是这猎村人心善,最后当了不久便干不下去这打劫的营生,老村长便拿了些枪,带了本村的十几号人偷着回来了。

    那山头的草头传下草头令,传到了十八山的所有山头,要活剥了他们的皮,剩下的剁碎喂狗,只可惜他们上山的时候并没有拿出本家名姓,这一路上跑到猎村这大山里回本家才安然无恙。

    那时候又是军阀乱世,过了些年便没人记得这档子事儿了。老村长宅心仁厚,后来便带着猎村人用祖传的古法打猎为生。

    我怀里揣着青铜天官印,对着老村长深深一拜道:“老村长,等我出去了,若是有发达的一天,一定给你村子寄些钱,让你们不再受打猎奔波之苦。”

    老村长眯着眼,笑眯眯地摸了摸胡子,打起了大鼾。

    过了几日,我们便沿着老路走出了大山,接着又颠簸的两天,这才回到承德,屁股还没坐稳,胖子便过来说:“我托人查到那燕子薛了,现在正在琉璃厂摆摊子呢!叶慎,走啊!”

    我心道这胖子虽然有些事儿不靠谱,嘴巴里尽是跑马之言,可是有些时候的确本事挺大,当下便和他收拾了东西,带着那一封信,前往BJ琉璃厂。

    这琉璃厂兴于清朝,自前朝起便和那晓市各占古董半壁江山,晓市又别于夜市,一般在三更天到五更天之间,从老BJ的安定门城墙根到德胜门城墙根,那民不聊生之时,各地的贩夫走卒到了BJ总爱逛一逛这出了名儿的晓市儿,最盛时能到东直门那一带。

    这晓市的人南来北往,是出了名的鱼龙混杂,卖货的人三百十六个行当能全了,有小偷在别家偷的些实物,譬如哪家太太的首饰盒子;有打杂鼓的,将沿街收来的杂货处理卖了,有清八旗子弟,抽大烟抽得倾家荡产,开始变卖自己老祖宗留下的物件儿,什么金锦盔、玉扳指等,换点大烟膏……总之,晓市上没有买不到的东西,也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

    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便是晓市的人之讲买卖,不讲来处,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譬如八旗子弟不愿让同僚看见自己倒了架,小偷不愿让失主知道是他偷了东西,下斗的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的脸等等。买货的不是穷人便是想捡漏的,谁都不想让人知道这东西是在晓市买的,说出去掉价啊。

    再说这琉璃厂,琉璃厂这名字起源于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专门烧制琉璃瓦,后来明代建设内墙,多了几个殿,便加大了这琉璃厂的规模。但是要说这琉璃厂是什么时候开始做文玩买卖的,那还得是清朝。

    琉璃厂搬到郊区之后,这名称还保留着,便成进京赶考的举人居住之地,一直有很深的文化氛围,到后来便成为了一个文化圈子,什么梨园、仕人、文商、走马、都成了这里的一部分。

    我们火急火燎地赶到琉璃厂,便看到此地已经远不如之前印象中繁华了,现在兴起的潘家园,已经把文玩市场的份子都给抢了去,走到那其中一家店,胖子带来的人指了指里面,道:“你们要的人在这里,例子钱。”说罢便一伸手,胖子从口袋中掏出几张百元大钞给了那人。

    我心知这是专门寻人做买卖的人,统称叫“燕子”,便顺着店里走进去,还未歇脚,便看到一个秃顶老头子穿着间白背心,在院中晒着太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