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英雄_第六百零六章 新发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零六章 新发现 (第2/4页)

不要说扫射菩提树下大街、把炸弹直接扔到勃兰登堡门和德国国会大厦头上!

    不过在受到近乎狂热的夹道欢迎过后,8个飞行员都被叫进了作战室,被要求详细描述作战的全过程。

    等着挨批了,没人能够离开——还好,一个小时后8个人给“放”了出来,消息是似乎克里姆林宫对他们的表现还算满意。

    轰炸柏林,值得庆祝!

    上头不让明天要出任务的飞行员搞大型欢庆,纳8个人就自己在营房里给自己祝贺,反正第二天没有自己这些人的任务。

    上午九点,团长闯进了营房,对着卡莫津几个大声喊:“都给我起来了,到飞机上再睡觉!”

    卡莫津一下子就从床上跳起来:“团长,什么情况?!”

    嘴里说着,手脚麻利的套裤子。

    紧急起飞?这一套对飞行员而言小意思了。

    “别穿飞行服,不是叫你们去打仗。方面军空军司令部来了命令,要你们八个人立刻去莫斯科接受表彰,穿得体面些!”

    这下所有条件反射般起床的飞行员们都停下了穿衣服套裤子的动作,“莫斯科?”

    “恩,就是莫斯科,去克里姆林宫!该死的,早知道我也去柏林了,白让你们这几个家伙占了便宜!”团长等着双大牛眼,心里那个后悔呀!叹息呀!

    有什么办法,这世界买不到的就是后悔药!

    “乌拉!”营房里马济宁中尉第一个欢呼起来,这下所有人都在欢呼——要自己这8个人现在去莫斯科,那只能是一件事: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要是授予其它的荣誉还不用去莫斯科!

    衣衫不整,在床上欢呼,没点英雄的样子!

    飞行员们翻出自己柜子里的制服,把所有的勋章都给挂上,梳头发的梳头发、照镜子的照镜子,有点像要去参加婚礼的味道。

    一架运输机已经在等待,将送卡莫津他们去莫斯科。

    高兴呀!不仅仅是飞行员们高兴,全机场的人都在欢庆,连方面军司令员图哈切夫斯基都发来了贺电——苏联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一次集体授予一批执行同一个任务的一群人“苏联英雄”称号。

    、、、、、、

    列宁格勒郊区,基洛夫工厂试车基地。列宁格勒的春天还没有到来,但郊外空气中已经能够闻到一丝潮湿的气息。小河里的冰已经开始融化,树林里还能看到少量斑驳的积雪,草地已经露出大半,但还是一片枯黄,新芽还没长出来。

    今天基洛夫工厂要来一位客人,接待地点选在了郊外的试车基地,而不是厂区办公室。客人似乎很重要,因为连34岁的少将工程师、苏联副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和坦克工厂主任设计师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科金都在一间车间外迎接。

    没有在主厂区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存放着前线运来的4辆德国重型坦克,正在进行各项测试。

    这次倒不是莫斯科会有哪个大人物会抵达基洛夫工厂视察,科金是在等待他职业设计领域一直以来最大的对手,和他一样的苏维埃天才坦克设计师:T34坦克总设计师、哈尔科夫坦克制造厂主任设计师、少将工程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

    边上的都没有说话,因为科金同志一脸严肃、一言不发——在基洛夫工厂,科金的权利要比厂长和党委会都要大!绝对的权威!

    更不用说他还是伏洛希洛夫元帅的女婿。

    一辆汽车驶近停下,从后座上下来一名身穿少将工程师制服的中年军官,这就是今年44岁的天才设计师科什金。

    “你好,米哈伊尔-伊里奇。”科金今天很大度,露出笑容上前先伸出了手。

    “你好,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

    两边的随同人员一阵寒暄后,两位主任设计师都显然不想浪费时间,切入正题。

    “委员会要我放下手头所有工作来一趟列宁格勒,你看我这是最快速度赶来了,德国人的新式坦克在哪?”

    科什金边走边说,他指的“委员会”就是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那里发出的命令他只能接受——要命的是科金还挂着个委员会副主任的头衔。

    科金带着科什金往边上的车间里走,“我们已经对一辆报废车进行分解,结果很让我担忧,特别是对于你的T34。”

    一群人一走进车间,科什金就看到车间中央一个庞然大物正在进行拆解,工人们正把一个巨大的炮塔用横车移走。

    “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显然是最初型的试制型号。”

    科什金一眼就被眼前这个正被拆解的大家伙吸引住了,几步走上前看了起来。

    “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有没有得到它的基本参数?”

    先把个人“恩怨”放一边,看到坦克科什金脑子里就没其它东西了。

    一旁的科金都不用看记录本,张口就能报出来:“车体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厚度135毫米,要比德军原来的中型坦克前部装甲板厚出不少,相较之下新式四号改进型坦克的车身前部装甲也只有80毫米,炮塔正前方只有57毫米。”

    科金走到车体侧面,“这是个怪物,两侧装甲和背面一样厚,都是82毫米,这样的厚度应该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挡住我们的绝大部分穿甲弹。”

    指了指正被移走的那个炮塔:“炮塔还有个宽大的长方形护盾,厚度达到135毫米,和后边102毫米厚的炮塔装甲是正面重叠的,穿甲弹想从正面贯穿它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着对边上一名技术员说:“让横车把那个炮塔放下来。”

    “是,主任。”技术员立刻跑去横车cao作室。

    “车顶的装甲厚度在25至40毫米之间,我们的目前主要装备强击机的23毫米航炮用穿甲弹,要想斜向击穿它的顶装甲非常困难,据我所知,配备МП-6航炮最新式的穿甲燃烧弹在400距离上对装甲板的理论穿透值是25毫米,对付它很困难。”

    近点穿透能力会强些,但相对的——大角度下钢板厚度等于更厚了!

    科什金正低头仔细查看一道切割缝,听到科金的话说:“那比我们已知的任何其它国家的重型坦克顶部都厚,都赶上四号坦克侧面装甲厚度了。”他作为一名设计师,立刻看出些名堂:这辆坦克的装甲用的是咬合连接形式,结构性能非常好,这些焊缝的质量也很高!看来德国工人的技术一级棒!

    他都已经站到坦克车体上头去了,拿出随身的一把小刀,试着刮了刮钢板,得出的结论是它非常坚硬!

    科什金的小刀可是很有讲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