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永嘉之乱(六) (第2/2页)
,给王爷一个交待…” 呼延晏见王弥退下,连忙说到, “王爷,属下乃一介武夫,不善辞令,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属下知道,此次出征受命于天子,受王爷节制,故而,在天子面前,在王爷面前,属下万万不敢言功!” “王爷…”石勒不等呼延晏话语落音,也欲说话,不想刘曜却站起身来,双手一伸,连连阻止… “好好好…诸位,本王也不是贪功之人,各位的功劳,本王将会如实上报天子,诸位等着嘉奖便是。现在,我将此战的战果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军共毙敌两万余人,抓获晋帝司马炽…” “啊~抓获了晋帝…”几人俱面有惊色,纷然交首… “诸位诸位…”刘曜轻笑到, “晋帝已被囚于重兵囤守之端城,现在他是插翅也难逃了。除了他,我们还俘虏了晋太子、文武百官以及士族民众近一万余人。可以说,晋帝国已全然覆灭…” “好!”三人齐声叫到,“王爷此功定当名垂青史,永载史册!” 刘曜开心的一笑, “刚才各位将军询问下一步有何打算,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刘曜逐一看向了三人… “这个…”……呼延晏 “嗯…这个…”……石勒 王弥稍做思称,向刘曜一报拳,柔声说到, “王爷,愚以为王爷应当奉劝陛下自平阳迁都于洛阳。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之说,故而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这便是夏、商、周、东汉、曹魏、晋均选洛阳做为都城的道理。如今,洛阳城四周,四面都有要塞、城池,城中宫室完备、也完全不用耗费人力物力再去修葺营建。更重要的,是那些留下未走,而被我们抓获的官员、士族。他们全是能保证国家正常运转的有用之才。故而,洛阳实乃建都之第一选择呀。”
“报…”王弥话音刚落,门外就传来了传报声, “报始安王,陛下秘旨到…” 刘曜连忙起身,“那诸位请回,本王就不送了,有事我们明日在议。”语罢,刘曜头也不回便往后门走去… “你觉得王弥迁都之策怎样?”刘曜问向了身旁的游子远, “王爷准备采纳王弥之言吗?”游子远躬身低头,抬眼偷瞄刘曜, 刘曜轻蔑的一笑,“他那净是一派胡言,听他的,我们汉国便危矣!” “哦?王爷请明示?”看透了刘曜的游子远顺意说到, “洛阳是居天下之中,也正如王弥所说,它是十省通衢。但正因此,它在战时,便要面对四面八方之敌。他说洛阳四面有险,但其险最多也只能言缓阻,绝非天堑而不可逾越。他说的洛阳八关,我们来看:函谷关,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此八关亦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关口,要想守住,均需耗费重兵囤守。再看这八关之内,俱是一马平川,一但敌军攻破一处关隘,便可迅速抵达洛阳城下,给其余关口施加压力。并且,你不敢将重兵集中于洛阳城一处,因为这样极有可能会被敌军围成瓮中捉鳖之势。故而,洛阳实乃需要分兵固守的四战之地,从军事上讲,根本不适宜做为都城…” “那以前的朝代为何选址洛阳做为都城呢?”游子远问, “夏、商、周,是靠礼仪、等级观念与分封诸侯国来屏障国都洛阳的安全,至于东汉、曹魏、晋,有那个朝代是长命又不纷乱的呢?又有那个君主在战乱刚刚开启时没有受到敌军惊挠呢?…” “王爷真是博学多才呀,属下真是佩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