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长安悲歌 (第2/2页)
来命运担忧,也是为自己未来漂泊不定的未来担忧。 国丧已过,大周境内本该焕然一新,不过由于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有些早,所以还没有到十一月的天气这长安城内便大雪纷纷,将整个京师覆盖成为了一片肃穆的白雪世界。 当月,大周司马皇后在金銮殿内念先皇遗诏:“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余闻皇天之命不于常,唯归于德,故尧授舜,舜授禹,实其宜也。博望侯文韬武略、秉性纯良、恭俭仁孝。上敬天地宗亲,下爱护天下子民。有尧舜之相,秉圣贤之能,忧思国计、振朔朝纲,堪担神器。朕为天下苍生福泽计。立为新帝,肇基帝胄,承天应人。普天同庆,大赦天下,着于朕禅位后登基。钦此!” 此诏书一下,举国震动,谁都没有想到这贤太子之孙又重新登上了帝王之位。而最有可能成为大周下任皇帝的逸安王和淮北王却落了选。更让众人觉得奇怪的是这逸安王被贬谪为逸安侯,而淮北王不但没有被降位,还被封为镇国公。 他们哪里知道,三月之内大周京师长安发生了翻云覆雨的变化。当时的淮北王早已经退出了这场无形的硝烟。京师之中博望候李秉佑与逸安王李辰俊明争暗斗,已成水火。 就在这时,大周相国谋定而后动,设置四局,将博望侯李秉佑扶正,将逸安王废黜。首先,谢贤召集众臣于未央宫中,大声开口:“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如今逸安王昏乱,恐危社稷,如何?”众臣都惊愕异常,又因先皇去世仅有他一人在场,所以都不敢发言。这时候骠骑将军凤皇离席上前,手按长剑,在一番慷慨陈词候,说道:“今日事,今日毕!众臣若有拖延者,臣下必当替先皇一剑斩杀了他!”同时,谢贤的两个侄儿右将军谢一万和上将军谢一玄都按着手中的佩剑,想来也是准备随时让血染红剑尖。众臣心中惴惴,也不知这究竟是先皇的意思还是谢贤一个人的意思,但也只好叩头回答:“唯相国令!”
第二日,谢贤率众臣前往长信宫,拜见此刻执掌朝政的司马太后详细向其陈述李辰俊的罪状,并说其万万不可以承宗庙状。司马皇太后到未央宫承明殿,诏令各个宫禁门卫不要放逸安王随从群侍进宫。李辰俊进宫来朝见太后,准备坐车回去。宫中的黄门宦官各自手持门扇,等逸安王进入后,就把宫门关上,逸安王与随侍群臣被隔离开来。此时李辰俊有些警觉,责问众人道:“何为” 谢贤跪下说:“皇太后有诏令,不让逸安王的群臣进来。” 此时,李辰俊与随侍群臣被分开,势单力薄,成瓮中之鳖。 于此同一时刻,谢贤派人将逸安王的随从群臣驱逐出宫,集中在金马门外,骠骑将军凤皇率领羽林骑士拘捕捆绑了二百多人,都交给廷尉关在诏令所规定的监狱内。李辰俊此时仍不知情,责问谢贤说:“我的随从府臣有什么罪,相国把他们全关押起来?” 此问一出,皇太后司马佩君站在金銮殿内,披着珍珠短袄,盛装坐在布满兵器的帷帐中,几百名宫廷卫士都拿着武器。皇太后同谢贤及众位大臣一起联名奏劾李辰俊,宣布其罪责,斥责他贪如豺,刁如蛇,毒如蝎,狠如狼。将他的王位废黜,贬谪为逸安侯。 第二日,逸安王的心腹重臣在东市被诛杀,行刑前,逸安王宠臣田山大声嚎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是天要灭我,是我自欺欺人害了我啊!” 至此,大周争夺帝位的戏码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落了幕。至于逸安侯此时究竟在哪里,到底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了。 新帝登基,一切从简。改年号为安平。李秉佑继位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去谒见祖庙。这是历代皇帝登基以后的第一件事情。李秉佑深知自己是以“庶人”之身登上“九五”之尊,较之以诸侯王身份入主长安,还有众多旧臣辅助的李辰俊更显得势单力薄。自己的帝位来得并不容易,一笔笔都是算计,一步步都是心机。所以格外的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李秉佑登基的第二件事情便是同时册立自己的贫妻杨胜男与大周国相之女谢家小妹为两宫昭仪,杨昭仪居未央宫,谢昭仪居长乐宫。 第三件事情便是下诏大赦天下。同时发布诏令,一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孳盛。民谪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一诏曰:“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则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师妻妾遂其供养之事。”如此几个诏令皆是与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相关的,所以一时之间很得民心。 此时,大周国相谢贤三次上表想要退出朝政,归隐琅琊山,均被拒绝。李秉佑这个新帝明确表示自己非常信任谢贤,请求他继续主持朝政。 并下诏书曰:“大周国相贤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守节乘谊,以安社稷,朕甚嘉之。又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特加封贤博远侯,以洛阳地益封三千户。” 一系列的措施下来,将谢贤的猜疑和提防也慢慢的消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