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第一节 文明进程 (第6/6页)
水有岸,而产生万物的东西,应该是充满整个世界的。” 偌尔曼:“他在想,这究竟是什么呢?是无限?但是什么是无限呢?” 纪蒲泰:“这些问题使他迷惑。连他的老师阿那克西曼德,都不能确定这个。” 喇嘛王:“学生跟老师学习,但有时学生会比老师想得更远。” 偌尔曼:“他在实践,在自然界中寻找答案,寻找那可能充满整个世界、而且可能是万物的始基的物质。” 喇嘛王:“那正好说明,他并非无知?” 纪蒲泰:“他继续思考下去。这莫非是空气?他想:当空气凝缩的时候,就形成了云。假使它更加紧缩,就开始下雨。” 喇嘛王:“这是常人都明白的道理。往下他怎样解释?” 纪蒲泰:“他往下想:有的时候,雨点冻结成了冰,就落下冰雹。假使云本身结冰了,那就下雪。” 喇嘛王:“这些道理都很浅显,我们都能想得到看得见。但我根想知道,他最后的想法,是什么样呀?” 纪蒲泰:“阿那克西米尼想,假使空气再凝缩一些,就可能变成土,变成石头。而从土里长出来树木,产生出动物。” 喇嘛王问喇嘛们:“他的这种想法,你们服不服?” 众喇嘛无人回答。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对不对呀。只好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说,等待他们的讨论。 偌尔曼见气氛有些沉闷,只好出面回答喇嘛王的提问:“阿那克西米尼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万物都是由空气形成的。万物又都复归于空气。由水升起雾。树木焚烧化作烟。空气的微粒有时聚得近些,有时离得远些。这种微粒的运动产生了地球、太阳和恒星。这运动是永恒的。因此世界也永远不停地变化着。” 纪蒲泰:“那时的探索者第一次用科学家的眼光,初次开始透进物质深处。” 喇嘛王:“人们认为沙粒是最小的东西,这不是不久以前的事吗?” 偌尔曼:“而现在阿那克西米尼猜测到,还有一种极小的、rou眼看不见的微粒。” 纪蒲泰:“是啊。又一堵墙壁倒塌了。在那后面,露出了小世界。” 喇嘛王:“那是不是就是你们所说的微观世界?” 偌尔曼:“于是,人又重新走入了小世界,为了在那里找寻开启宇宙大世界的钥匙。他想用空气的极渺小的rou眼看不见的微粒的运动,来解释广大的世界的产生。” 喇嘛王:“他这样的解释,中不中?” 纪蒲泰:“尽管这个解释还不正确。但是,从这里已经走上了通向原子学说的道路了!” 喇嘛王:“可以这样说。科学贪婪地瞧着那展开在它面前的世界。它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新的。” 偌尔曼:“于是,有人赞美:瞧,太阳从早上升起。这不是乘着战车在天空中,奔驰的光辉灿烂的神,而是炎热的天体。瞧,这是虹。这不是穿着彩色衣服的女神,而是在太阳光里变成了紫红色的云。” 喇嘛王:“你是说,西方人的认识,从此开始脱离了神?” 偌尔曼:“诸神曾经居住了许多世纪的天堂的轮廓,开始象雾一样在人们的脑海里逐渐消散了。” 喇嘛众臣:“那神居住的地方什么样子?” 偌尔曼:“在那里,有从前诸神曾经在宴会席前卧过的地方,有青春女神赫伯(在希腊神话里,青春女神赫伯在奥林匹斯山侍候诸神,给他们斟酒。)向金碗里斟过芬芳美酒的地方,还有那耸立云霄的,永久积雪的奥林匹斯山的石头山峰。歌手们还在歌颂着妖怪和英雄,都逐渐走向了神话的国度。” 喇嘛王:“那么说,奥林匹斯山是众神欢聚的地方?” 喇嘛首相:“这个圣山非同凡响!” 外交大臣:“对于这神话产生的地方,那西方人会怎么想?” 纪蒲泰:“由于时代不一样,各人有个人的思想,有的青年还在嘲笑博学深思的赫西俄德,嘲笑他的冗长而枯燥的《神谱》。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一,有人甚至对于荷马所说的,关于穷人和富人的事情也开始怀疑,胡乱挑剔,也都不象从前那样地表示敬意了。” 喇嘛王:“这就是历史所记录下的含义,但真的就是真的,容不得歪曲!荷马所写下的史诗,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纪蒲泰:“那时候离开赫西俄德的时代,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了。至于荷马的诗歌,那编得还要早。” 喇嘛王:“我明白你的意思。从那时起,世界上的一切都改变了。” 偌尔曼:“是啊,那时的人们在重新书写历史。荷马曾经歌颂过领袖们——宙斯神的后裔们——也把门第低微的人叫做卑贱的人。” 纪蒲泰:“但那时,门第低微的人,发了财的商人和工匠,到处都企图推翻贵族的势力。” 扎布:“此后发生了些什么事情,何必由我们来推测呢?” 喇嘛王:“问题是,有些书只留下了只言片语。假如我们能够把他们的著作,放在面前,从头读到尾,那就最简单不过了。” 偌尔曼:“但是问题正是在于,这些著作已经只剩下很少片段的字句,此外后人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喇嘛王:“所有古代著作的命运都是这样的,科学也是如此,坎坷曲折,甚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我们对那些历史的秘籍很难了解,甚至不懂。” 纪蒲泰:“但有的研究者还是在刨根问底,继续研究下去,他们从后来出现的著作里,费劲地搜寻着最早科学家的思想。这些思想好容易被收留在别人的书籍里,而且这些别人的书籍,往往是对它不怀好意的。” 喇嘛王:“书籍一出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会引起争议。这或许在某些人的眼里,都是正常的。就像辩经,看谁能讲经讲得通。” 偌尔曼:“这种辩经活动,在西方也经常进行。中世纪的僧侣有时也在他们的神学论文里,让出几行地位来给古代异教徒、哲学家。但是客人为了这个安身之处,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你们或许不知道,别人放他进去,就是为了要好好地申斥他一顿。” 喇嘛王:“这种事情,令人同情伤神!” 偌尔曼:“真理虽然越辩越明。但最早的科学书籍的断片,放在我们面前,就像毁坏了的建筑物的碎砖一样,留下来几片瓦砾。令人可惜!” 纪蒲泰:“或许人们费劲地把这些碎砖瓦砾收集起来,拼凑在一起,想找出其中的原意,想从这里推测出来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喇嘛王:“是呀,这就像一座倒塌的房子,建筑物里的柱子是怎样竖着的?它们支持的是什么样的屋顶?因为,许多东西已经完全泯灭了,许多事情已经只凭推测了。” 喇嘛首相:“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帮助时间做那破坏的工作呢?” 纪蒲泰:“是人的手帮助了它。” 喇嘛众臣:“那为什么呀?” 纪蒲泰:“原因是,这些著作是写在纸莎草纸卷上的。纸莎草纸是一种很不结实的材料。而二十五个世纪又不是一个太短的时期。不过它仍旧可能保存下来。” 偌尔曼:“有许多埃及的纸卷都传到了现代,它们还比二十五个世纪古老得多呢。” 喇嘛王:“那我想听听埃及的过去?那个古老的国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偌尔曼:“它和中国一样古老。” 喇嘛众臣:“那你就介绍介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